|
1 |
日本職業能力評價基準概況及企業導入應用指引
|
2023/03/14 |
張峻菁/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政策組研究員 |
|
2 |
美國O*NET推動Green Job措施簡介
|
2023/03/14 |
吳佩靜/工研院產業學院副研究員 |
|
3 |
德國以「國家繼續教育策略」整合措施,推動2030人才永續發展
|
2023/01/13 |
王寶苑/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政策組研究經理 |
|
4 |
美國AI人才培育與發展政策研析
|
2022/11/07 |
魏依玲/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政策組資深研究經理 |
|
5 |
新加坡TechSkills加速器計畫,促進產業自主培訓資通訊人才
|
2022/11/07 |
林益樑/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政策組副研究員 |
|
6 |
顧問業博轉型,加入科技、減碳人才搶奪戰
|
2022/11/07 |
蘇翰揚/資策會產業分析師 |
|
7 |
新加坡積極延攬海外多元人才,開創產業與科研發展新契機
|
2022/09/14 |
林益樑/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政策組副研究員 |
|
8 |
歐洲AI卓越中心網絡共同成立AIDA國際博士學院
|
2022/09/14 |
陳宗胤/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政策組資深研究經理 |
|
9 |
美國製造業人力資源觀測分析
|
2022/07/12 |
蘇翰揚/資策會產業分析師 |
|
10 |
德國「國際AI未來實驗室」鏈結全球菁英,組建跨域研發基地
|
2022/07/12 |
王寶苑/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政策組資深研究員 |
|
11 |
數位與永續技能重塑,已成為當前國際人才發展趨勢
|
2022/05/13 |
蘇翰揚/資策會產業分析師 |
|
12 |
韓國支援青年實現未來夢想,迎接數位轉型挑戰
|
2022/05/13 |
李修瑩/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政策組經理 |
|
13 |
新加坡如何提升中小企業員工數位職能
|
2022/03/09 |
蘇翰揚/資策會產業分析師 |
|
14 |
後疫情時代下的技能重塑,彰顯數位文化的重要性
|
2022/01/12 |
蘇翰揚/資策會產業分析師 |
|
15 |
德國OWL區域培育工業4.0數位世代實作人才的「教育4.0」計畫
|
2022/01/12 |
王寶苑/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政策組資深研究員 |
|
16 |
日本、韓國職業能力發展新猷與省思
|
2022/01/12 |
郭振昌/臺北海洋科技大學退休副教授 |
|
17 |
美國在COVID-19期間透過線上學習、培育先進製造人才
|
2021/12/01 |
魏依玲/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政策組資深研究員 |
|
18 |
英美日高階製造菁英遠距實作訓練新措施
|
2021/12/01 |
吳佩靜/工研院產業學院副研究員 |
|
19 |
新加坡加速學習科技部署,應對學習場域的新挑戰
|
2021/12/01 |
林益樑/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政策組 |
|
20 |
韓國促進高齡者就業措施
|
2021/11/04 |
李映霖/工研院產業學院副管理師 |
|
21 |
延後退休與後職涯時代:美國的經驗
|
2021/11/04 |
陳冠良/中正大學高齡跨域創新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
|
22 |
獅城再現!新加坡如何成為新創人才聚集地?
|
2021/10/05 |
蘇翰揚/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 |
|
23 |
美國以政策引導產學合作,培育跨領域工程人才
|
2021/09/07 |
魏依玲/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政策組資深研究員 |
|
24 |
AI夏令營如何替美國企業建立基礎技術人才
|
2021/09/07 |
蘇翰揚/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 |
|
25 |
產學雙軌並進,德國斯圖加特大學打造先進製造跨域高階人才
|
2021/09/07 |
王寶苑/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政策組資深研究員 |
|
26 |
新興科技加速數位轉型,韓國產學合作培育人才變身AI強國
|
2021/09/07 |
李修瑩/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政策組經理 |
|
27 |
德國導入AI 協助企業與員工共塑優質工作
|
2021/08/11 |
王寶苑/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政策組資深研究員 |
|
28 |
法國數位高等學院(GEN) 彌補數位技能與地區落差
|
2021/08/11 |
陳宗胤/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政策組資深研究員 |
|
29 |
日本優化研究環境,培育價創型研究人才
|
2021/07/12 |
張峻菁/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政策組研究員 |
|
30 |
培育女性科研人才,韓國建構全生涯支援體系
|
2021/07/12 |
李修瑩/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政策組經理 |
|
31 |
挽救女性勞參率,日本、韓國、新加坡打造性別友善職場
|
2021/05/11 |
林育甄/臺灣生涯發展與諮詢學會會員 |
|
32 |
日本製造業領域特定技能外國人才引進制度解析(下)
|
2021/05/11 |
張峻菁/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政策組研究員 |
|
33 |
日本製造業領域特定技能外國人才引進制度解析(上)
|
2021/04/01 |
張峻菁/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政策組研究員 |
|
34 |
「人才氣候」促成企業人才管理之永續發展
|
2021/04/01 |
李映霖/工研院產業學院副管理師 |
|
35 |
美國以社區科學計畫培育解決實務問題的STEM人才
|
2021/03/08 |
魏依玲/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政策組資深研究員 |
|
36 |
用新科技重塑員工的工作體驗─技術對生產力和敬業度的效益
|
2021/03/08 |
林妤珊/Citrix 台灣思杰系統股份有限公司行銷經理 |
|
37 |
WEF與韋萊韜悅共同提出人力資本評估指標
|
2021/02/01 |
陳明訓/工研院產業學院資深管理師 |
|
38 |
歐盟2021-2027數位教育行動方案,培育未來數位人才
|
2021/01/06 |
陳宗胤/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政策組資深研究員 |
|
39 |
英國高等技術教育重大改革計劃,培養符合未來產業技術人才
|
2021/01/06 |
李佳蓁/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政策組副研究員 |
|
40 |
日本改革攬才政策,以解決勞動力短缺
|
2021/01/06 |
李映霖/工研院產業學院副管理師 |
|
41 |
韓國以人為本培育科研人才,力拼2030年躍升人才強國
|
2021/01/06 |
李修瑩/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政策組經理 |
|
42 |
展望2030年的全球職業消長和能力變化
|
2021/01/06 |
李隆盛/國立聯合大學及中臺科技大學前校長 |
|
43 |
因應就業資訊可視化趨勢,美日職業資訊網站運作現況比較分析
|
2021/01/06 |
張峻菁/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政策組研究員 |
|
44 |
技能再造與終身學習,打造更美好的工作未來
|
2020/12/01 |
高純蓁/美商麥格羅‧希爾特約編輯 |
|
45 |
新加坡培育多元跨域數位人才之策略與重要措施概述
|
2020/12/01 |
林益樑/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政策與區域研究組副研究員 |
|
46 |
具未來能力的企業學習文化,有助面對4.0世代的挑戰與問題
|
2020/12/01 |
王寶苑/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政策組資深研究員 |
|
47 |
淺談各國強化零工經濟工作者社會安全保障與人力資源發展相關作法
|
2020/11/05 |
林俊甫/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 助研究員 |
|
48 |
OECD中高齡就業政策推動策略
|
2020/10/07 |
陳冠良/國立中正大學高齡跨域創新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
|
49 |
各國因應高齡社會漸進式退休機制分析
|
2020/10/07 |
呂怡慧/國立中正大學高齡跨域創新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
|
50 |
從新興技術看如何支持老齡人口成長
|
2020/10/07 |
高純蓁/美商麥格羅‧希爾特約編輯 |
|
51 |
新加坡職業教育體系與特色(下)
|
2020/09/04 |
吳舒婷/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
|
52 |
科層式組織邁向平台化組織
|
2020/09/04 |
寶鼎出版社 |
|
53 |
新加坡職業教育體系與特色(上)
|
2020/08/03 |
吳舒婷/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
|
54 |
培育能源產業女性人才之國際作法
|
2020/05/07 |
呂依婷/科技部促進性別友善與知識創新規劃推動計畫專任助理 |
|
55 |
德國因應數位轉型 發展數位學習與電腦評量職能的數位化工具
|
2020/04/08 |
王寶苑/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政策組資深研究員 |
|
56 |
日本如何培育職業訓練師
|
2020/04/08 |
陳冠蓉/日本政策研究者 |
|
57 |
面對第四次工業革命 日本的職訓如何培育新技術人才
|
2020/03/05 |
陳冠蓉/日本政策研究者 |
|
58 |
德國職業訓練師培訓體系介紹
|
2020/02/06 |
徐珊/歐洲政策研究者 |
|
59 |
德國工業4.0就業能力養成—以福斯汽車集團為例(下)
|
2020/01/09 |
徐珊/歐洲政策研究者 |
|
60 |
歐盟運用大數據分析線上職缺,掌握產業人力需求
|
2019/12/02 |
陳明訓/工研院產業學院資深管理師 |
|
61 |
英國:推動技能轉換與終生學習
|
2019/12/02 |
高純蓁/美商麥格羅‧希爾特約編輯 |
|
62 |
德國終生學習4.0─以數位化生產與商業模式為導向的職能培訓
|
2019/12/02 |
王寶苑/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政策組資深研究員 |
|
63 |
國際與台灣的AI人才培育政策
|
2019/12/02 |
林蒧均/中華經濟研究院分析師 |
|
64 |
日本促進青年製造人才發展措施
|
2019/11/01 |
吳佩靜/工研院產業學院副研究員 |
|
65 |
美國推動青年人才參與製造業做法
|
2019/11/01 |
董正玫/逢甲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助理教授 |
|
66 |
德國工業4.0就業能力養成—以福斯汽車集團為例(上)
|
2019/11/01 |
徐珊/歐洲政策研究者 |
|
67 |
德國產官攜手共同打造中高齡人才專屬就業舞台
|
2019/10/05 |
王寶苑/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政策組資深研究員 |
|
68 |
國際活化中高齡者人才就業的啟發
|
2019/10/05 |
郭振昌/台北市銀髮人才就業諮詢顧問 |
|
69 |
STEM理工教育的挑戰及歐美各國的教育作為
|
2019/09/05 |
阮孝齊/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
|
70 |
歐盟技能預測—2030的趨勢與挑戰
|
2019/09/05 |
高純蓁/美商麥格羅‧希爾特約編輯 |
|
71 |
日本版O-NET職業資訊網站將於2020年3月上線
|
2019/07/03 |
許永萱/龍華科技大學遊戲系講師 |
|
72 |
歐洲國家因應新科技與共享經濟之勞動相關措施
|
2019/06/06 |
林俊甫/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助研究員 |
|
73 |
美國數位經濟對勞動市場的影響與因應
|
2019/06/06 |
楊書菲/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
|
74 |
日本的新科技及新經濟模式發展與勞動市場之變革
|
2019/06/06 |
丁心嵐/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助研究員 |
|
75 |
韓國因應新科技及新經濟模式發展之產業人才養成策略
|
2019/06/06 |
蘇怡文/中華經濟研究院 WTO及RTA中心分析師 |
|
76 |
美國職業資訊網站O*NET的發展
|
2019/06/06 |
許永萱/龍華科技大學遊戲系講師 |
|
77 |
科研人力招聘的性別友善策略:美國標竿案例
|
2019/05/08 |
張怡玲/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呂依婷/科技部「促進科技領域之性別友善與知識創新規劃推動計畫」專任助理 |
|
78 |
推動科學工程領域的性別多樣性:加拿大的作法與建議
|
2019/05/08 |
彭渰雯/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副教授 |
|
79 |
韓國迎向未來工作之大學人才培育計畫
|
2019/04/01 |
黃月純/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教授;2013年韓國天主教大學訪問學者 |
|
80 |
美國人工智慧人才的培育與意涵
|
2019/03/11 |
李隆盛/中臺科技大學校長 |
|
81 |
韓國提高最低工資後續影響分析
|
2019/03/11 |
蘇怡文/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分析師 |
|
82 |
南韓設立創新學院 力拼第四次工業革命
|
2019/02/11 |
蘇怡文/中華經濟研究院 WTO及RTA中心分析師 |
|
83 |
韓國:藉培養國際競技大賽參與者提升產業人才
|
2018/12/10 |
蘇怡文/中華經濟研究院 WTO及RTA中心分析師 |
|
84 |
日本中小企業的事業繼承支援政策
|
2018/11/06 |
潘姵儒/日本政策研究者 |
|
85 |
談德國全日制職業教育
|
2018/11/06 |
徐珊/歐洲政策研究者 |
|
86 |
日本的育人革命:人生100年時代構想會議
|
2018/10/08 |
潘姵儒/自由文字工作者 |
|
87 |
美國加強21世紀職技教育法案的重點與意涵
|
2018/09/11 |
李隆盛/中臺科技大學校長 |
|
88 |
德國工作4.0白皮書 - 科技創新下的勞動條件
|
2018/09/11 |
徐珊/歐洲政策研究者 |
|
89 |
美國新領人才的崛起
|
2018/09/11 |
蔡淯婷/工研院產業學院研究助理 |
|
90 |
日本製造業數位轉型策略及職訓制度變革
|
2018/09/11 |
張峻菁/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員 |
|
91 |
「日本未來投資策略2018」推動AI人才培育及運用
|
2018/09/11 |
張峻菁/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員 |
|
92 |
德國工作4.0白皮書—數位經濟人工作心態
|
2018/08/09 |
徐珊/歐洲政策研究者 |
|
93 |
全球移民潮,改變了你我所在的每個城市
|
2018/07/10 |
高純蓁/美商麥格羅‧希爾特約編輯 |
|
94 |
城市領導者如何有效整合新移民
|
2018/07/10 |
高純蓁/美商麥格羅‧希爾特約編輯 |
|
95 |
美國STEM人才培育的趨勢與意涵
|
2018/06/11 |
李隆盛/中臺科技大學校長 |
|
96 |
日本高齡勞動力政策:致力於實現「終生勞動制」
|
2018/06/08 |
潘姵儒/工研院產業學院副研究員 |
|
97 |
德國版高年級實習生:SES組織促進高齡再就業機制
|
2018/06/08 |
林蒧均/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 |
|
98 |
日本的「女性經濟學」政策:讓女性發光的社會
|
2018/05/07 |
潘姵儒/自由文字工作者 |
|
99 |
德國反思:顛覆職場性別 只靠女孩日不夠
|
2018/05/07 |
徐珊/歐洲政策研究者 |
|
100 |
美國學徒制育才正乘勢而來
|
2018/03/13 |
李隆盛/中臺科技大學校長 |
|
101 |
政策誘因做得好,可有效緩解就業問題和技能落差
|
2018/03/07 |
邱慧菁/天下文化副總監 |
|
102 |
韓國積極推動職業能力鑑定政策
|
2018/03/07 |
蘇怡文/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分析師 |
|
103 |
CASE計畫:英國的高階產學合作育才政策
|
2018/02/09 |
莊雅惠/中臺科技大學專案計畫助理 |
|
104 |
歐洲產業博士計畫
|
2018/02/09 |
徐珊/歐洲政策研究者 |
|
105 |
德國:Software Campus獎助方案 打造未來IT專業經理人
|
2018/02/09 |
王寶苑/工研院產經中心(IEK)政策組研究員 |
|
106 |
日本開放式創新之產學合作
|
2018/02/09 |
張峻菁/工研院產經中心(IEK)副研究員 |
|
107 |
日本「共育型實習」產學合作培育策略
|
2018/02/09 |
潘姵儒/自由文字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