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用落差」之成因探討


「學用落差」這四個字是近五年最受到熱門討論的名詞,不僅如此,政府各單位無不投入人力、物力與財力,積極地展開各項降低「學用落差」的措施、方案、計畫、行動。尤其各行各業的專家學者們,無不絞盡腦汁,想方設法地降低此一現象,一月份尚未結束,緊接著農曆新年又來臨,短短六天假期,使得人們在緊湊忙碌的時光歲月裡,渡過了一年一度的春節。然而「學用落差」的問題依然存在,即使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先生在農曆過年前,痛定思痛、針貶時政,點出解決「學用落差」之道,抑或是教育部在2014新春之際,提出人才培育白皮書,包括4項目標、10項原則、5項策略及6項關鍵能力,尋求人才培育的轉型與突破。由此顯而易知,舉國上下已真正體會到「學用落差」問題的嚴重性,為此,總統馬英九先生更將今年視為「高等教育改革再造的行動元年」,期望打造高教新亮點,為青年拓路、為產業加值。

筆者來自於資訊產業,由基層做起到技術總監,取得博士後再投入教育產業,反思近二十年臺灣的人才培育策略,發現「學用落差」並不是近五年才發生,也不完全是因為高教化、少子化、老齡化等原因所造成,話說人才培育的作法,政府早在1978年起推出四個重大方案,包括「加強運用高級科技人才方案」、「科技人才培訓及運用方案」、「產業人力套案」及「人才培育方案」,因此,「人才培育」不是只有在去年、前年、大前年,甚至前五年才發生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會被重新挑起來檢視,主其因在於雷曼兄弟控股公司(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Inc.)於2008年9月15日宣布申請破產保護開始,「金融海嘯(The Financial Tsunami)」這個名詞開始席捲全球,沒有一個國家倖免於難,就連同我國也難逃厄運;此時,政府為因應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所帶來的消費緊縮效應,於2009年農曆過年前(1月18日)開始發放「振興經濟消費券(通稱消費券)」給全國人民,每人可獲得新臺幣3,600元的消費券(6張面額500元、3張面額200元);此刻,國人應該還對此政策記憶猶新吧!因為這是政府播遷來臺後第一次發放「消費券」來刺激經濟、振興消費的方法,姑且不論效益如何,但我們不能否認彼時已引起雇主任用員工的新思維,那就是「無薪休假(簡稱無薪假)」,此乃勞雇雙方為了維持勞動契約關係的前提下,以「縮短工時的方式,達到減少工資給付為目的之措施」,至此,雇主相繼效尤,突然掀起一股熱潮,也為「學用落差」或「勞動力供需失衡」種下了次因。

無論是主因或次因,是否為「學用落差」之成因,筆者在反思「學用落差」成因之時,特地造訪雪隧之光的廖昆隆董事長,在暢談「學用落差」問題的同時,一語道破指出「永不放棄」是解決產業界的「需」,以及教育界(或職訓界)的「供」,兩者之間的「差距」,要應用國人「不服輸」的特質,再加上產業界、學術界、訓練界對員工(學生、學員)的不放棄精神,持續為臺灣造就人才、成就人才,將學生由人材變為人才,再由人才變為人財,才能解決「學用落差」的問題,再由老一輩的勞工與雇主們口中得知,「學用落差」問題早已存在數十年,只不過因為主客觀環境的不同,才讓這個問題突顯出來而已。又誠如一位勞工耆老所言:「有政策有方法都是好事,但要確確實實地去做,才能成事。」

作者:郭勝煌博士/樹德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