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築業的女性視角


建築師:「最近業務量變大了,需要再找三個學建築的男的進來..」

HR(我):「為什麼要是男的?女性不行嗎?」

建築師這個突然的需求,開啟了我對建築業性別取向的一連串想法。職場與家庭這二個不同的場域,與傳統性別劃分、生活角色有關。直觀的看法是,男陽剛適合權力核心、粗重的工作,女陰柔適合幕僚行政、細心的工作,果不其然,即使在臺灣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平權年代,這性別刻板印象仍頑固地存在這個陽剛味十足的建築業中。

 

建築業長期以來為男性主導的領域

根據2015年美國社區調查,建築業目前仍以男性比例居高,只有30%至35%的建築師是女性。另外,ACE (The Architects’ Council of Europe,歐洲建築師理事會)的調查亦顯示,只有瑞典等五個國家的女建築師人數超過50%。我國截至2016年的調查,領有建築師證書人數男女比約為8.6:1,完成建築師開業登記人數比約為13.7:1。臺灣在制度上對建築師資格並沒有設性別限制,然而整體比例仍以男性為高,其肇因為何值得探討。

 

女性參與建築產業的不利因素

1979年設立的普立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就像是建築界的諾貝爾獎,每年一度表彰「其建築作品展現天賦、遠見與奉獻等特質的交融,並透過建築藝術,立下對人道與建築環境延續且意義重大的貢獻的在世建築師」,然而直到2004年才出現第一位獲獎的女建築師札哈·哈蒂(Zaha Hadid)。哈蒂就曾在某次訪談中提到她在建築業界早期面臨的3個困境之一─性別。

  1. 性別刻板印象

在哈蒂得獎後,女性建築師在媒體追捧下被描述成比男人更具前瞻性,隱約透露女性必須比男性更陽剛,才能在建築界展露頭角。僅管女性進入建築學科以及建築產業之人數已逐年升高,但仍以行政和業務性質為主,少有人觸及硬工程領域,亦少見女性進入建築管理階層。連哈蒂在成名後仍遭到不友善與不信任狀況,人們會認為女性建築師無法承接大型商業建築設計案,而比較適合做住宅、休閒中心等。在職場上女性一直都有一個無法突破又不易看見的透明天花板,在實務上女性建築師都會經歷男性工作者的挑戰,尤以性別歧視所帶來對專業懷疑與不尊重為主,一個有趣的解套方式,是讓別人看到她能說服身邊有權力的男性工作者,才能得到專業上的尊重,尤其在工地查驗的時候,此般情境更為明顯。

  1. 建築生態與工作環境

建築工作者基本的生活型態,就是熬夜、趕圖,對於女性而言,常常會面臨生理期不正常、不孕症、肥胖、頭痛等疾病,但為了在男性為主導的職場有一席之地,她恐需付出更大的精神與心力,因此,在健康層面受到建築業界作息生態的影響很深。另外工地結構仍以男性居多,在獨自監工時的安全隱憂,亦是造成業主在徵人時拒絶女性的原因。

  1. 母職與家庭

女性建築師必須面對家庭與事業的抉擇,若邊工作邊考取建築師證照,順利的話也年近30~40歲,許多女性能否一直保持單身或未婚的狀態與社會結構有很大關係。臺灣一直以來認為「母職」是義務也是天性,當需兼顧婚姻與家庭時,往往使女性迫於無奈、委屈選擇割捨掉事業;反觀男性則較少有這樣的糾結與生涯思考,因為到目前為止大部分的家庭仍屬於傳統的性別分工,男性建築師能夠理所當然在外打拼,而妻子可以幫他處理好家務事與照顧孩子。

 

重新看待女性在建築業的視角

以女建築師哈蒂為例,她亦同時是室內設計師、產品設計師,女性建築師在某部分的成就與創意或許是高於男性。紐澤西理工學院教授Karen A. Franck (1989)指出,女性會很自然地去看重空間與使用功能的連繫,讓空間使用重疊相互依賴,更具靈活與複雜性,降低了公共和私人空間的使用距離,如同第一個非商業性的共享社區空間或公共日托設施的概念就是從女性走入職場的需求開始出現的。若建築愈來愈以女性的需求為出發點,女性建築師不是更能了解其需求與空間的使用合理性,設計建築的概念更能展現出建築之美的另一條意境。Franck認為「我們修建的都是我們所知道的東西,這樣的建築深受我們早期經驗和我們與世界潛在關係影響。」事實上,女性有著不一樣的經歷,對建築也有不一樣的解讀方式,現代社會不斷推崇多元文化與包容,也許更該從建築這個陽剛屬性的行業做起。

 

一切的根源:女性自我價值

解決職場對女性的不公大都在談環境如何改善,但在業界最終的源頭還是要從女性能否跳出社會傳統價值觀著手,如「男主外、女主內」、「男生該有肩膀扛起重責大任,女生該溫柔體貼照顧家人」等傳統的價值束縛,這才是讓女性無法自由揮灑的原兇。建築業雖然陽剛,但並沒有限制女性踏入的門檻,而許多女性的確都偏向選擇較符合女性刻板印象的職位與業務工作,例如:室內設計、繪圖員、行政事務等,較少主動承攬繁重的競標案、全區規劃案等。我曾訪問過幾位女性建築工作者,歸結出幾個因素:(1)對自己沒自信,覺得無法勝任。(2)擔心將來無法兼顧家庭。(3)擔心太過強勢會讓人有不好的印象。(4)不想有太大的壓力與加班,會讓自己的外貌與健康受到傷害,怕交不到男友或無法走入婚姻。(5)擔心工地環境會危害到自己的安全。這些因素大多緊扣著傳統對女性角色的建構與期待,當女性自我尚在努力使自己符合這價值觀下的職業角色,坦白說建構再好的社會友善環境,也只是徒然無功。

 

結論

在臺灣,雖然開業建築師或從事建築相關工作者仍以男性為多,但反向來看,女性從事建築則仍有偌大的發展空間。將女性之觀點帶入工程領域或決策階層,將是此產業發展之必然趨勢,若能營造多元友善的工作環境、女性自覺意識跳出傳統的框架,建立起身為「人」該有的自信,教育則為必要的手段。如同英國當代傑出女建築師Amanda Levete在2020年説的:「當哈蒂離世後,也許我們可以成為『建築師』,而不是『女建築師』」。

對了,各位一定很好奇,最後我們聘用了幾位「男的」進事務所?答案是一男二女。平權的使命我們正在努力中。

 

延伸閱讀:

  1. 甄健恆,「札哈的失敗學」(電子書),賞物誌OOTP出版,2020/03/31。
  2. Karen A. Franck, A Feminist Approach to Architecture, Jan. 1989.
  3. Hannah Chu,英國當代傑出女性建築師Amanda Levete:建築本質在於與人建立對話,居心誌,2019/5/23。
作者:林秀娟(BB LIN)/新北市某建築師事務所HR、臺灣性教育協會終身會員、臺灣生涯發展與諮詢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