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7 智慧機械產業專業人才需求推估調查摘要
作者: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本調查針對指標性廠商進行調查,挑選問卷發送對象將以臺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TAMI)、臺灣區工具機暨零組件工業同業公會(TMBA)、臺灣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TAIROA)及臺灣電子設備協會(TEEIA),從中篩選具指標性廠商及對人才需求殷切之廠商為主。本次機械產業調查領域別,包含工具機、機械零組件、產業機械、工業機器人、電子及半導體生產用機械設備、工業自動化與系統整合等次領域,以瞭解智慧機械產業應對快速變遷的發展趨勢與全球競爭環境,業者所需關鍵專才及應具備之技能需求。
一、產業趨勢對人才需求影響
(一)智慧機械與數位化跨域整合浪潮,掌握未來關鍵趨勢
政府配合「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推動方案」,政府積極協助各產業引入物聯網、人工智慧、5G等智慧製造技術,旨在將臺灣定位為「亞洲高階製造中心」,成為全球智慧機械及高階設備關鍵零組件的研發製造中心,並在全球供應鏈中擔任核心地位,以確保臺灣在後疫情時代繼續扮演不可或缺的一環。
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積極響應全球智慧製造和數位轉型趨勢,透過物聯網(IoT)、人工智慧(AI)及5G技術,致力於工業自動化軟硬體的開發與整合應用。透過機台結合感測器、智慧電錶和機上盒等裝置,並導入機聯網與邊緣運算,實現即時監控與生產資訊的數位化和可視畫。同時,利用巨量資料和機器學習開發AI應用,如影像辨識、瑕疵檢測和故障預防等。而5G技術的應用進一步提升網路速度和頻寬,促進AR智慧巡檢和遠端協作。政府持續協助產業導入智慧製造,鼓勵業者發展智慧化應用方案,鞏固臺灣在全球供應鏈的地位。
(二)掌握智慧化能源監控,實現淨零碳排目標
因應全球氣候緊急之高風險衝擊,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呼籲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30年前減半,並在2050年達到淨零,各國因此對未來10年減碳規劃及未來30年的整體淨零路徑十分重視。
國發會在2022年3月正式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為未來推動淨零碳排的發展提供指引。在製造產業轉型方面,重點聚焦於製程改善、能源轉換和循環經濟三個方向,以先減排再淨零的方式,從低碳邁向零碳。具體來說,在製程改善方面,首要任務是進行設備汰舊更新並引進智慧化能源監控系統管理,同時透過示範性的新設備、節能技術和智慧化管理技術,減少碳排放。企業可以通過提高設備能源使用效率、改良製程技術和導入智慧製造應用等方式,在實踐中有效地降低製程能源消耗,為實現淨零目標貢獻一份努力。
二、人才需求質性分析
我國智慧機械應用技術、產品、服務主要有以下四大面向及環境趨勢,一一探討企業因應動態據以推論人才需求,並參考經濟部「產業職能基準」界定專業人才職務名稱:
- 零組件智慧化:因應製程需求,透過嵌入式或外加式感測器模組應用,結合資通訊、機電系統應用技術,使關鍵零組件具有量測、辨識、預知等自我感之能力,從關鍵零組件開始,從零組件智慧化到發展整機智慧化,進而提升工具機設備的智慧化程度,對於在電控系統、機電整合及機械設計等跨領域專業人才有所需求。
- 單機智慧化:透過智慧化技術將關鍵零組件或感測器加裝於設備,使其能夠實現感測、擷取、傳輸和連接網絡等功能。同時,建立製程資料庫並透過數據分析以達生產資料可視化。引入AI應用和巨量資料分析,開發智慧化模組,如加工精度補償和自動參數設定。此將增加機械設計、機器聯網、自動控制、等跨領域專業人才的需求。
- 整線智慧化:透過將產線的單機設備與製造執行系統(MES)、監控與資料擷取系統(SCADA)進行軟硬體整合,實現產線全流程的數位化管控。使產線達成具彈性生產、混線生產、自動化全面排程、檢測和產能調整等功能。因此,對巨量資料分析、機器學習以及工具機軟體人機介面等跨領域專業人才的需求將增加。
- 整廠智慧化:透過資通訊及網路技術,串聯工廠製造執行系統(MES)、企業資源規劃(ERP)、供應鏈管理(SCM)和客戶關係管理(CRM)等企業營運層級資訊系統,實現從製造端到客戶端的資訊鏈整合,構建數位生產平台,以達到供應鏈產能的最佳化。因此,對於智慧生產、物聯網應用及資訊安全等跨領域專業人才需求將逐漸增加。
- 環境趨勢(後疫情之產業行銷及淨零碳排):因應國際化及數位化趨勢,機械產業開始開發線上虛擬展覽平台取代傳統展覽。在行銷宣傳中亦藉由機台外觀設計美學以吸引客戶。進而對行銷企劃、工業設計等跨領域人才需求開始增加。而因應淨零碳排趨勢影響,透過智慧化技術導入生產流程以節能減碳,亦是首要之務,故針對節能量測、儲電系統整合、資料分析、智慧生產等專業人才需求上升。面臨多方面的需求,機械產業需培養跨領域專才,具備展覽行銷、節能減碳、儲電系統整合等能力,以確保持續發展競爭力。
根據前述產業驅動因素及企業因應動態,本次調查參考經濟部「產業職能基準」界定出智慧機械產業17項關鍵職缺。整體而言,智慧機械產業專業人才條件,在學歷需求方面:各職務均至少為大專程度;在科系背景方面:各項人才大多要求具備電機與電子工程、機械工程、產品設計、資料庫/網路設計及管理、資訊技術、軟體開發、系統設計、工業工程、企業管理、能源工程及行銷及廣告等學類科系背景。
承上所述,在工作年資方面:除展覽行銷企劃專員為2年以下,其餘職務皆以要求2-5年工作經驗為主。此外,在招募情形方面:業者表示人才招募普遍為困難;整體而言無海外攬才需求。其中,人才主要欠缺原因為人才供給數量不足、新興職務需求、在職人員技能或素質不符及工作場所條件較差。
關鍵職務 | 人才需求條件 | 招募情形 | ||||
---|---|---|---|---|---|---|
工作內容簡述 | 最低學歷/學類科系 | 能力需求 | 工作年資 | 招募難易 | 海外攬才需求 | |
電控系統工程師
|
根據市場及客戶需求,訂定產品規格與功能,選用零組件,進行電控軟、硬體設計、機電整合及製作作業標準書,在驗證後根據測試結果進行系統調整,最後完成各類文件之撰寫 |
大專
|
|
2-5年 |
困難 |
無 |
機械設計工程師
|
根據顧客及市場需求,與相關部門共同訂定產品規劃書(包含機械元件與電控元件規格),完成符合規格的整機及細部設計,並於產品製作過程中與相關單位人員進行溝通,且參與測試檢驗 |
大專
|
|
2-5年 |
困難 |
無 |
自動控制工程人員
|
執行產業自動化系統工程施工規劃、建置及維修作業 |
大專
|
|
2-5年 |
困難 |
無 |
智慧生產工程師
|
依據訂單需求,落實智慧製造生產線的生產排程與流程管理,執行精實管理,以確保智慧生產線運作順暢,能快速處置智慧生產線異常及防止再發,以維持產線穩定度,有效提升產能,達成生產良率與效率目標,同時也配合新產品開發計畫進行試量產,以確認可進入量產階段及優化生產條件 |
大專
|
|
2-5年 |
困難 |
無 |
機器人機電整合工程師
|
參與產品或專案先期設計及規劃,並依客戶功能需求,進行機械及電控系統模組之設計、整合與測試規劃,使其符合品質安全規範,進而達成機器人系統最佳化 |
大專
|
|
2-5年 |
困難 |
無 |
機器聯網與應用工程師
|
在智慧製造領域中,規劃與選用合適安全的機器聯網解決方案、評估設備資料存取方式、建置與測試機器聯網通訊及連線傳輸感測器訊號、整合機器聯網應用與精進機器聯網系統,讓設備單機、整線、整廠、跨廠區連線並持續進行優化 |
大專
|
|
2-5年 |
困難 |
無 |
物聯網應用工程師 |
以產業需求的思考角度出發,熟悉物聯網系統之組成架構與雲端服務模式,提出安全及可行之物聯網解決方案,並具備有效排解問題的能力以確保系統順利運作 |
大專
|
|
2-5年 |
困難 |
無 |
工具機軟體人機介面工程師
|
針對工具機朝向高速化、智慧化與高精度等特點設計直覺式操作之人機介面與應用整合軟體 |
大專
|
|
2-5年 |
困難 |
無 |
工具機機械設計工程師
|
能夠做模組的裝配設計,了解公差、裕度、設計強度剛性的需求與計算,並根據用途選定正確的機械元件,配合資深工程師/主管設計符合目的的機構整機與外觀護罩。 |
大專
|
|
2-5年 |
困難 |
無 |
巨量資料分析師
|
依客戶或公司自訂目標,能具體執行資料加值的各項作業,協助產品建構與決策最佳化 |
大專
|
|
2-5年 |
困難 |
無 |
感知系統整合應用工程師
|
在智慧製造領域中,整合配置符合智慧應用的感測系統,透過處理調節信號轉換成適當傳輸、量測及儲存信號,將訊息傳輸到平台進行儲存(如控制器、本地或雲端伺服器、雲端平台…等),蒐集目標正確資料,以供後續應用或分析之用 |
大專
|
|
2-5年 |
困難 |
無 |
資訊安全工程師
|
具備相關資訊安全知識,藉由組織內部能力或尋求外部廠商、專家協助,建立符合法規與組織安全需求之系統、網路與安全防護架構,並執行相關維運作業與協助其他單位執行資訊安全相關活動 |
大專
|
|
2-5年 |
困難 |
無 |
機器學習工程師
|
為協助企業判斷預測或制定決策,洞悉業務需求資料意義,運用大量計算資源處理特徵及標註,應用演算法建立並訓練模型,設定合適驗證指標以評估模型效能,並依據部署環境(軟硬體)完成整合測試 |
大專
|
|
2-5年 |
困難 |
無 |
淨零碳規劃管理師
|
協助企業規劃淨零永續目標之策略藍圖,統籌組織碳盤查機制並建立各項淨零管理機制,管控企業淨零專案達成設定目標及成效,並對外公開揭露執行成果,使利害關係人了解企業淨零策略與成果,達成企業淨零碳排終極目標 |
大專
|
|
2-5年 |
困難 |
無 |
節能績效量測與驗證工程師
|
依據客戶所確認節能範疇,進行節能績效保證或其他減碳計畫之量測與驗證規劃與執行,確認節能減碳成效 |
大專
|
|
2-5年 |
困難 |
無 |
設計產業工業設計師
|
探索人的需求與行為,結合環境因素與生產技術,最終將美感透過創意的方法,將造形與機能整合於一個產品上,豐富並美化社會的工作者 |
大專
|
|
2-5年 |
困難 |
無 |
展覽行銷企劃經理
|
依據公司或客戶需求進行市場及產調查;依據展覽定位,規劃展覽行銷與媒體活動;於展覽現場進行活動控管;於展後撰寫結案報告 |
|
|
2年以下 |
困難 |
無 |
資料來源:經濟部產業發展署2025-2027智慧機械產業專業人才需求推估調查(2024/12)
調查單位: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