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臺灣重點產業人才發展趨勢

作者:鍾文雄/一零四資訊科技(股)公司資深副總經理暨人資長


觀察當前國際經濟局勢,隨著通膨壓力趨緩,全球需求逐步回升。然而,近期國際政經變數仍值得關注,例如美國總統川普新政策的影響、美中競爭加劇,以及地緣政治緊張情勢,皆可能牽動全球經貿發展。特別是在AI技術快速發展與綠色轉型成為主流趨勢的當下,全球供應鏈的重組進程加快,各國紛紛面臨強化產業競爭力與提升供應鏈韌性的雙重挑戰。

面對這樣的變局,政府除了持續推進包括半導體深化與AI產業在內的五大信賴產業,全力培育具備未來競爭力的人才外,同時也加速數位與淨零雙軸轉型,希望能藉此提升整體經濟動能,為臺灣創造更穩定的就業環境。

 

圖一、我國產業部署方向圖

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產業人力供需資訊網

國家發展委員會自民國100年起,協調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辦理重點產業人才供需調查及推估工作,並依政府產業政策發展方向,擇定優先辦理產業。近年則以5+2產業、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及淨零排放相關產業為主要調查重點。在各部會積極參與下,截至113年底計辦理333項次產業,若扣除每年持續或歷年重複辦理的產業別,計辦理88項產業並完成產業成果報告書。

主管機關包含內政部、經濟部等10個部會,重點產業涵蓋88項產業。

圖二、政府各部會規劃之重點產業類別

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產業人力供需資訊網

除了政府部門持續更新臺灣重點產業人才需求數據以外,如果從104人力銀行2025年3月的統計數據來看,重點產業中通訊產業、智慧機械產業、太陽光電產業、數位醫療產業、精準健康產業、銀行業與保險業的人才需求,有較大的增幅,其餘產業則持平或微幅減少。

至於在人才需求數量上,以智慧機械產業、數位醫療產業、人工智慧應用服務與資安產業、精準健康產業與金融科技人才較高,企業能否有質量均佳的人才供給,是政府與企業所面臨的共同挑戰。

表一、臺灣重點產業2024年與2025年3月職缺數與人才需求數
時間 2024年3月 2025年3月
重點產業別 職缺數 需求人數 職缺數 需求人數
通訊(含5G)產業 5,561 11,157 5,702 11,508
智慧機械產業 39,272 74,499 44,761 88,019
太陽光電產業 6,181 11,447 6,712 12,360
航空產業 455 1,028 416 795
造船產業 294 589 265 502
紡織產業 1,152 2,179 1,173 2,191
數位醫療產業 32,868 68,625 36,517 76,477
人工智慧應用服務與資安產業 37,601 77,198 36,954 73,705
精準健康產業 13,772 35,820 14,658 36,657
循環
農業
禽畜糞再利用 1,188 2,627 1,295 2,707
廢菇包再利用
牡蠣殼再利用
銀行業 4,148 10,292 4,449 10,529
證券業 3,295 6,388 3,659 6,555
投信投顧業
期貨業
保險業 4,433 11,071 4,801 11,356
金融科技人才 16,030 36,327 16,523 35,986

資料來源:104人力銀行(2025/04)

 

近年來臺灣企業普遍受到產業勞動力不足的議題,影響企業事業版圖的拓展及永續發展,臺灣重點產業的企業在人才招募與員工留任上同樣面臨挑戰。如果從企業對人才的選、用、育、養、留等流程來看,建議可以採行的方案與創新作法如下:

一、打造企業最佳雇主品牌

持續建構友善職場環境,透過多元行銷與傳播管道,對內部員工與外部潛在求職者,傳播企業正向、優質的企業文化與訊息,以吸引、留任人才。104人力銀行在2024年舉辦第一屆雇主品牌大賞獎項,有58家科技產業獲得獎項殊榮,經調查統計得獎科技產業主打的員工價值主張項目,第一名是職涯發展,依序是訓練發展、開放創新、同事合作與福利制度。

從104雇主品牌得獎企業員工價值主張項目排序中可發現,第一名為職涯發展、第二名為訓練發展,第三名則是開放創新。

圖三、2024年104雇主品牌得獎企業員工價值主張項目排序

資料來源:104科技業人才白皮書(2025/04)

 

二、擴大延攬國際人才

因應企業全球布局之需,推動專案性攬才計畫,針對國際人才需求,提供友善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吸引更多國際優秀人才來臺灣企業任職。

 

三、提供具備競爭力的薪酬與福利

運用政府統計調查到告與人力銀行薪酬平台,確保公司薪酬水平在市場上具有競爭力,並提供額外的福利,如提供健康檢查、團體保險、退休計劃、獎金、紅利和股票期權等薪酬福利措施。

 

四、提供多元職涯發展與培訓機會

  1. 規劃企業明確的職涯發展路徑:提供內部和外部的培訓機會,幫助員工提升技能、知識與國際語言能力,鼓勵員工參加國際會議和進修課程,提升員工的專業能力和國際視野。
  2. 培育員工數位技能:加強企業內部數位人才的培育,鼓勵參與跨領域數位科技與AI工具學程,滿足新世代人才對於AI學習與提升技能的需求,也能兼顧企業對跨域數位技能人才的需求,提升企業整體營運效能。

 

五、營造工作與生活平衡的職場氛圍

  1. 彈性工時與遠距工作:提供彈性工時、混合上班與遠端工作選項,讓員工能夠在工作與家庭間取得更好的平衡。
  2. 優於勞基法的假期與健康福利:提供更好的休假制度及醫療補助,並定期舉辦員工健康檢查與促進活動,確保員工的身心健康。

 

六、打造多元、平等、共融(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的職場環境

  1. 性別平等與多元人才發展:管理層性別比例均衡,並積極招募來自不同國籍、性別及學歷背景的優秀人才,促進多元發展。
  2. 支持青年與身心障礙者就業:積極參與政府青年就業計畫,並超額聘用身心障礙員工,創造更具包容性的職場。
  3. 開放溝通與包容文化:設立內部員工意見調查與勞資會議,鼓勵員工勇於發聲,營造尊重與友善的工作環境。

 

結論

臺灣企業在人口結構的轉變、資訊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與新世代人才工作價值觀改變的環境下,要能有效招募人才與留任現職員工,必須跳脫過去傳統的任用思維,採取更彈性、開放與敏捷的管理模式,為員工打造友善、穩定與安心展現才能的職場環境,才能在人才競逐的就業市場脫穎而出,獲得公司內外部人才的青睞與留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