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綠色人才是加速淨零轉型關鍵
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造成氣候變遷,促使全球平均氣溫屢創新高,加速減碳已是主要國家共識。隨著全球及臺灣的淨零浪潮發展,不少臺灣企業也展開了淨零佈局。依工研院產業學院2023年對企業進行的調查[註1],發現有超過一半(53.3%)的受訪企業已經著手佈局淨零轉型。
綠色人才為達成淨零的關鍵
為加速減碳的步伐,需要更多具備綠色技能的專業人才來執行淨零轉型的工作。Linkedin 2023年發佈的研究報告[註2]指出,在所研究的48個國家裡,2022年2月~2023年2月間雖然整體就業巿場的人力需求減緩,但需要綠色技能(green skill)的工作需求則是持續成長,在48個國家中的綠色技能人才需求成長率的中位數達15.2%。Linkedin的同一份報告中也指出,目前只有1/8的職業人口具有工作所需的綠色技能;換言之,具綠色技能的專業人才嚴重不足。
除了對永續碳管理人才需求殷切之外,國內製造業在推動生產/製造環節的淨零工作時,優先想要強化能源管理及製程管理領域工作人員的綠色專業。工研院產業學院亦盤點國際主要的綠色新興職務,透過專家問卷與302家企業問卷的分析結果,交叉比對篩選出七項企業認為很重要也有需求的關鍵職務(詳如下表一),可以提供國內企業在評估淨零專業人力需求與專業培訓時參考。
職務名稱 |
主要職掌 |
---|---|
1.碳中和管理師 |
負責為企業制定碳減排策略、協助企業達成減碳目標 |
2.能源審計(診斷)師 |
負責對建築物、建築系統和組織營運流程系統進行能源審計 |
3.碳交易管理師 |
負責為企業進行碳交易或開發碳權方案來對沖碳暴露和風險 |
4.新材料研究員(產品設計) |
負責低碳相關新材料例如低污染、可回收之材料的開發與應用 |
5.環境工程師(製程改良) |
負責製程改善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能源使用及污染排放 |
6.電控工程師(機電&設備) |
負責規劃廠內的機械及設備的佈局並設計相關工作流程 |
7.化學工程師(資源循環) |
負責企業之廢棄物資源回收和再利用等的循環經濟業務 |
資料來源:工研院產業學院(2023)
淨零專業培訓需系統化藍圖
工研院產業學院自2022年起即攜手產業公協會,成立淨零永續學校,參照國發會發佈之「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中之淨零科技佈局,從「永續碳管理」、「能源系統」、「低碳導入」、「循環再生」、「負碳加值」等五大面向,並邀集25位產學研專家成立課程顧問群,規劃淨零轉型需要新的專業技能,提供產業所需的技能提升訓練。幾年下來,隨著淨零轉型的推展,我們看見跑得快的企業,已經完成永續碳管理的策略與管理相關的人員訓練活動,逐漸走向實際減碳的各項作為,甚至發展綠色商業服務或產品。因此專家建議在 2024年應更著重於能源及減碳技術如氫能、污染防治、資源循環等培訓主題,企業也應加強低碳產品的開發強度。這也顯示出,隨著企業綠色轉型的進展,在CBAM的影響下,除了碳管理相關的人才外,企業將會需要更多具備能源及減碳技術的專業人才。
企業淨零需供應鏈共同推進
溫室氣體盤查共分為三個範疇[註3],其中範疇三包含了上下游排放,同時國際企業對於供應鏈的溫室氣體排放要求也日益嚴格。換言之,企業的淨零轉型不能僅關注於企業本身,還必須與上下游一起轉型。因此,工研院產業學院提出學習圈的理念,依產業或是供應鏈特質,規劃所需的淨零課程,讓上下游的企業員工可以共同學習淨零專業,讓產業及供應鏈可以有共同的專業基礎推動減碳工作。以汽機車製造領導廠商的三陽工業為例,以大帶小,邀請下游供應商一同參與「碳足跡管理實踐研習班」及「企業碳策略及碳權」主題培訓,齊力從產業供應鏈下手,降低範疇三排放;另外,因產業各有其特性,為有效對準其特性找到解方,以共學為核心,與產業公協會攜手的化學產業淨零永續人才認證班、電路板產業淨零永續人才認證班等,更是可以帶動企業的相互觀摩,為低碳轉型的學習關鍵路徑。淨零是貫穿各產業的重要議題,就如金融業的國泰世華,參與工研院「溫室氣體盤查」、「企業碳策略及碳權」等主題課程,協助金融業行員更能掌握及辨識碳排,作為投資或授信允可標準衡量。淨零碳排推動至今,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共識:供應鏈參與,團結力量大,讓上下游供應鏈廠商或是同產業的不同企業員工可以建立一致性的淨零知識、持續加速推動淨零轉型。
企業淨零人才需更多新血加入
除了提升企業內部員工的淨零專業外,從就業市場來看,還有許多的綠色工作機會需要被填補。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ILO)預估[註4],2030年全球將新增2,400萬個綠領工作機會。以工研院產業學院持續辦理「綠領減碳推動人才養成班」210小時課程為例,這是一個提供待業青年學習的班級,課程內容涵蓋國際趨勢、企業投資策略、減碳實踐等面向,理論與實作並重。自2022年起開班至今,共計培育7梯次超過210人次綠領人才,其中不乏國內外知名大學的畢業生參加,訓後透過就業媒合,進入知名企業或產學研發單位服務,就業率達80%以上,更有多家上市櫃公司持續與這個養成班長期配合來預約人才(如:中華化學、KPMG、台星科、工研院綠能所等)。除了為企業尋找到好人才之外,這個班級的情況也顯示了這是一個符合現代青年理想的就業方向。
加速淨零需要技術與作為的創新,而改變的根源有賴充沛與活絡的人才,綠色人才的養成便是其中的關鍵。培訓淨零轉型人才不僅需要系統性的淨零知識架構、及符合產業特性的培訓課程與形式,以加速企業現有員工掌握淨零專業,也需引導更多青年接受淨零專業培訓,成為企業推動淨零發展的生力軍。
[註]
- 本次調查鎖定資本額1,000萬以上較具規模之企業,委由中華徵信所執行抽樣及訪談,共計完成300份有效問卷,產業分佈涵蓋電子電機、印刷電路板、化學、紡織、機械等5個產業。
- Linkedin, Global Green Skills Report 2023, 2023.
- 依環保署2022年所公佈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作業指引」,國際溫室氣體盤查涵蓋範疇可分為直接排放(範疇一)、能源間接排放(範疇二)以及其他間接排放(範疇三)三類。其中範疇三其他間接排放即包含了企業上游的相關排放。
-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Work for A Brighter Future,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