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選單
:::

打造友善職場:邁向多元共融的未來工作生態

作者:盧冠諭/振宇五金、全家國際餐飲雙獨立董事


在全球化與數位轉型的浪潮下,企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人才挑戰。過去以「效率」與「產能」為核心,強調「苦力」經濟學的管理思維,逐漸轉向以「人」為中心的永續發展策略。

性別平等、年齡友善、多元共融成為一種新的趨勢,它不僅是社會公義的體現,更是企業競爭力的基石。打造一個兼容並蓄、彼此尊重的職場環境,已成為推動組織創新與長期成長的關鍵。

所謂「多元、平等、共融」(Diversity, Equity & Inclusion,簡稱DEI)不只是口號,而是一種系統性的文化實踐。它要求企業不僅在制度層面打破偏見與限制,更要在日常工作中真正落實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價值觀。這樣的轉變,不僅讓性別與年齡不再成為阻礙,更讓每一位員工都有機會在工作中發揮所長,實現自我價值。

本文將從如何打造友善、多元、共融職場的角度提供一些企業用人與制度、文化氛圍塑造的作法,提供大家參考。

一、觀念的改變

這一點是企業在推動DEI能否成功的關鍵,也是最難的一步,這樣的認知對於年輕世代來說,接受度很高,甚至是選擇企業的參考標準,但是對於企業既有員工而言,尤其在傳統產業與製造業來說,卻是不容易的事情。

主要原因在於,過往的傳統產業與製造業,都是屬於勞力密集、以男性為主體的工作環境,很多人都有偏見認為非本國籍、男性不可,然後升遷應該採取年功序列制,年輕人就是要等待、用時間換取空間,才能獲得升遷,甚至對於移工而言,到目前為止還有非常多人稱為外勞,然後管理模式還是停留在早期的高壓管理思維。

要改變這樣的方式,首先必須要在內部持續安排相關的培訓主題,透過不斷的溝通,說明為何企業需要改變、這樣的改變對於大家有何好處,以及這樣的改變並不會影響大家的權益…等,讓大家清楚了解這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第二,就必須「破格」,直接在體制上進行調整,直接政策性的晉升女性、年輕人或者是移工、外籍工作者…等,直接透過實際行動,宣示現在的環境就是必須要進行這樣的調整與改變。

二、配套作法提供

所謂配套作法提供,主要是打造友善職場環境,不管對於中高齡、女性、外籍工作者,必須從使用者的角度思考,可以有哪些配套環境改善與制度搭配,讓整個職場工作環境更為友善,針對上述對象,以下建議有幾個方向可以著手調整:

  1. 中高齡工作者

由於中高齡工作者的身體狀況還是有差異,並不是每一個工作都能夠順利完成,因此是否能夠協助提供工作輔助具,讓其工作可以更為順利執行。整個工作環境的文件、資料是否能夠讓字體更為放大,或是現場提供可供可放大閱讀的設備都是可以思考的作法。另外,針對中高齡的員工是否可以提供較為彈性的工作時間,例如:工時縮短都是一個可以思考的方向。

  1. 女性工作者,

一個真正友善的職場,應該讓女性能兼顧職涯與生活。這不只是提供彈性工時或育嬰假,而是建立整體性的支持系統。例如:

  • 設立哺乳室與托育支援措施,讓新手媽媽能安心重返職場。
  • 提供彈性工時與遠距工作制度,減少家庭照護責任造成的離職壓力。
  • 建立女性領導培訓計畫,提升女性在決策層的參與比例。

以上都是一個可以思考的配套作法。

  1. 外籍工作者

一般我們常常針對外籍產線作業人員稱為叫做移工,這邊都建議應該要將稱呼的方式進行調整,因為現在已經不只產線會用到外籍人員,甚至連科技業的白領階層也越來越多外籍人員,這個應該將成為企業用人的趨勢,因此這邊建議移工的用詞都可以調整成為外籍工作者,讓多元、共融成為趨勢與常態。

針對外籍工作者而言,應該依照其國家的特色與屬性,調整企業內部相關制度或作法,例如提供的餐食就應該更為多元、或是有些食材是某些國家工作者不能吃的就應該避免、甚至有些信仰需要有禱告室…等,都應該進行調整與修正。

在內部公告文件部分,也應該依照聘用人員國籍,採取多國文字說明,而非都是只用一種方式公告,都是一個需要認真思考與調整的方向。

三、招募方向調整

最後,若想要落實多元友善的職場,應該從源頭就要進行調整,也就是招募的方向也要調整,當然要做到成功招募到多元人才,關鍵還是在於前面兩項做法是否趨於完善,不然就算找到合適的人進來,也不見得留得下來他們。

一般而言,目前企業主要的招募管道,還是透過人力網站為主,不過對於上述多元人力,一般的人力網站,並不容易招募到相關人才。

此時,人資單位的思維也應該改變,從原本被動的招募,變成主動出擊的招募,對內來說應該廣泛參加政府舉辦的各式招募活動,例如:就業博覽會、特定對象招募活動…等。

對外來說,應該要善用一些國外常見的社群平台,例如:Linkedin,增加多元履歷的招募機會。

除此之外,如何提升企業在此部分的雇主品牌形象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做法,唯有如此才能讓符合企業需求的多元人才,願意加入公司,願意一起共同打拼。

以上為打造友善職場,塑造多元共融的工作環境,這邊提供的三個建議,希望能夠對於企業能有一些啟發。

當然一定有些人會有疑問,為何一定要找多元人力,不能就用原本的人力就好了嗎?其實這就說到重點,目前在台灣而言,打造多元友善的工作職場,已非選擇題,而是因為面臨整個少子化與人口紅利的消失,人力的供需失調將成為常態,唯有塑造更為友善的工作職場環境,才能吸引更多符合企業期待的職場工作者願意加入公司,也才能讓公司運作更為順利,這是企業最重要的經營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