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在台國際學生做為推動企業國際化的重要火種
作者:王群孝/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副理事長、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教授兼管理學院副院長
國發會在2024年6月發布的《大專校院學生及畢業生人數預測分析報告》顯示,台灣大專院校學生數已經連續11年下滑,並將在117學年度跌破100萬人。對企業來說,未來校園招募能找到的人才將愈來愈有限,如果不提前布局替代方案,企業在人才競爭中將處於劣勢。與此同時,各數據中,唯一逆勢成長的是國際學生人數。依據教育部統計資料,112學年度台灣共有約十一萬六千名國際生,其中約58%為學位生,42%為非學位生(含交換與短期進修)。這群國際學生已成為台灣在少子女化、人口高齡化和勞動力缺口下,一個已逐漸被看見且重視的人才寶庫。
更值得點出的是,在這些國際學生中,超過八成四來自亞洲國家,尤其以越南、印尼和馬來西亞為前三大來源國。換言之,他們不僅熟悉母國文化與語言,在台求學過程中也學習到中文與台灣職場文化,甚至能以三語(中文、英文與母語)進行溝通。對於正積極深化東南亞市場的台灣企業而言,這群東南亞國際生可說是兼具語言力、文化理解與在地經驗的最佳橋樑。
當前,多數台灣企業在招募與培育國際學生上仍處於起步階段,而和台灣同樣面臨少子女化與人口快速高齡化問題的日本,勞動力一樣高度短缺,國際勞動力占全國勞動力的比重更是逐年增加。根據日本厚生勞動部統計資料,日本外國勞動人口在2015年還不到一百萬人,但在2024年已超過兩百三十萬人,短短十年之間一倍多的成長幅度,可見日本企業對於國際勞動力的重視與需求,特別是前三大雇用產業:製造業、服務業和批發零售業,而這些國際勞動力中,又有許多是來自於在日本就學的國際學生。以下的案例可供以中小企業為主和因應國際局勢而越來越全球化的台灣企業參考,將在台就學的國際學生轉化為企業長久發展的關鍵因素。
因為語言與文化的差異,針對想要聘用國際學生的縣內中小企業,滋賀縣政府提供免費的日語和日本企業職場禮儀等相關職涯培力課程給國際學生,其課程目的是「打造更多外國人才能夠蓬勃發展的日本組織」。此外,滋賀縣的中小企業也和鄰近的京都、奈良等縣的中小企業組成聯盟,與當地十多所以上的大學合作設計產學研究實習計畫,讓有心想留在日本的國際學生在就學期間進入公司進行專案,透過這樣的安排,企業發現國際生在畢業後更有意願留在當地就業,更重要的是,有效提升中小企業對國際人才的吸引力。這個案例表現出,招募國際學生不僅限於大型企業,中小企業也能透過聯盟與合作模式,創造吸引國際學生的契機與誘因。
現在,政府已取消原有的聘僱僑外生的評點配額制人數上限,也調整評點制計分,例如,將實習經驗增列至加分項目,且同時還在大力推動相關政策來吸引更多國際生來台就學與留台工作,針對這個多國籍人才的時代,企業可以透過以下面向來強化國際學生的招募。
1. 打造專屬的國際學生聘用計畫
台灣企業應設計國際學生專屬培訓與實習方案,例如,在學期間提供短期或長期實習,讓外籍生在校時就能熟悉企業文化與工作流程;對於實習期間表現優異者,提供預聘和獎學金,讓企業優先獲得優秀人才。此外,企業也可以透過國際學生的聘用,來重新檢視特定職務中文能力需求的必要性,允許以英文或其他語言工作,以建立未來跨大國際化人才管理的依據。
2. 推動中小企業聯盟共同招募
中小企業如單打獨鬥,較無法吸引國際學生的注目,相關的中小企業可透過所屬工業區或產業協會來組成招募聯盟,例如:舉辦共同人才媒合會,以及與當地大學合作開設課程或活動,讓外籍生一次接觸多家企業,強化加入的誘因。
3. 建立長期的產學和社群互動關係
除了語言與文化需要適應,國際學生對於台灣的就業環境和職涯生態也較不熟悉;在學期間,企業可與外籍生比例高的相關系所建立合作關係,例如提供培訓課程和產學專案、安排校園大使和企業導師,以及學長姐分享活動。此外,企業也需要經營與善用相關的校內(如,中大越南學生會)或跨校(如,已成立超過65年且會員人數破萬的在台印尼學生會PERPITA)的國際學生社群,促進企業與國際學生之間交流的廣度與深度。
4. 將國際學生納入公司的長期人才培育投資
就像一棵可以長成為大樹的種苗,需要長時間的灌溉,國際學生不應僅被視為暫時或基層人力,而是公司一個長期的策略性人才資產,憑藉其語言與文化優勢,國際學生能成為企業在跨文化間的關鍵溝通與信任橋梁,但同時考量語言和文化的隔閡,在某些企業的環境中,國際學生可能較少擔任主管,企業會需要建立一個完善的雙軌晉升制度,讓國際學生可同時在專業或管理職上做長遠發展。
總結,台灣少子女化和人口高齡化已難以逆轉,傳統的人才來源庫正在快速縮減。然而,來自越南、印尼、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際學生,甚至是近年來人數快速增加的印度國際學生,都是台灣企業邁向未來的重要突破口。許多成功的經驗顯示,當企業願意提早布局,從國際學生的就學期間即展開接觸與培育,不僅能解決眼前的人才缺口,更能建立企業在跨國市場拓展上的長期優勢。因此,台灣企業若要面對未來的國際競爭,不應再將國際學生只視為暫時的人力來源,而應主動規劃為企業長遠關鍵的「國際化人才生力軍」。透過專屬培訓計畫、跨企業聯盟合作、完整的產學和社群合作,以及長久的企業人才培育制度,將有效的把在台國際學生轉化為企業的關鍵人才資源之一,而這群國際學生更可成為推動台灣企業國際化的重要火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