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邊界組織槓桿外部資源,專題式產學合作共創三贏


當面臨人才培育的論戰時,通常有兩個出發點:我們的教育應該以學生性向為基礎發展?還是以產業的需求方向發展?兩者都隨環境變遷與技術迭代,而充滿變化。

人生是一連串選擇的結果,每個人有不同的志向興趣與學習能力,隨著生長環境和識見的不同,而影響人生志趣定向。在德國,小學畢業(一般10歲左右)即進入三級分流,即「一本三枝」體制,分流前須經兩年的定向階段(Orientierungsstufe),最後會以老師的建議以及學生和家長的意願,決定中學就讀的學制。中學教育主要有三種學制可供選擇,依次為基礎職業中學(Hauptschule)、實用專科中學(Realschule)與文理中學(Gymnasium),三種學制年限及培育目標各有不同,藍領、灰領、白領就此分流,一個體系三枝發展,故稱「一本三枝」。當然,沒有一個教育體系是完美的,德國的學制在當地也是備受爭議的,主要爭議點就是分流的年齡太小,尚不足以做能力與性向的判別。

中國大陸近年的教育政策,在高等教育和學前教育兩方面,做出重大的政策調整。學前教育階段禁止提前進行小學學科的學習,並且不鼓勵在幼稚園階段學習英語。而高等教育方面,有鑑於大學畢業生求職較難,同時對應內需大循環政策,提前向產業釋放人力資源,因而縮減大學的入學名額,並提前在高中進行技職分流,使輕型加工業和商業服務業能有更充裕的人才供給。

基於人才是產業發展的基礎,且志向興趣可以塑造,以產學合作形式讓學生在求學時及早接觸職場,對於其生涯規劃的影響將更為務實。故在技職院校中,各式職場探索、體驗,甚或三明治式的建教合作行之有年。有別於上述建教合作模式,產業合作方案各大專院校也有長年的投入,以「業師上課」、「企業實習」或「專題合作」等形式,擴大引進產業實務面的教學資源,並善用學校的基礎設施、設備與人才等資源及技術,接受企業專案委託,透過專案的執行讓學生有更多接觸產業的機會。

以上概括提到學校體系中與業界鏈結的幾種作法,受限於學校體制的框架,從建教合作到產學合作,企業多只能配合學校的遊戲規則來進行,但從企業組織觀察,網路時代無邊界組織(Boundaryless Organization)影響所及,對企業內部發起持續的變革與衝擊,而與大專院校的產學合作正好發揮了「嵌入」的效果。

 

無邊界組織槓桿外部人才

無邊界組織一詞最早是由奇異(General Electric Company,簡稱GE)公司總裁Jack Welch所提出,當初認為企業應該專注核心能力發展,非核心部分可以委外,甚至從企業組織中消除。隨著網路時代的開啟,網路生態系蔓延,使得企業外包工作可以更量化有序的進行,組織中的垂直、水平與外部三個邊界都將逐漸消失。

更多的企業將其核心能力打造成價值模組,並在市場上進行動態配置,來實現更大的價值,跨界合作也由此而生。企業與大學間的產學合作也被賦予新的時代意義與使命。

舉研發為例,這本是企業的核心所在,但將研發計劃拆解之後,切割成許多單元工作項目,此時就可應用學校的產學合作能量進行委外開發,一方面不用常備人力;再方面可以複式委託,亦即一個專題多團隊開發;三方面是成本預算更為可控。許多商業服務業在新品研發時,就會與多個學校的產學團隊進行合作。

 

專題導向降低企業抗性

產學合作不能流於一廂情願,企業有人才需求,大多也願意提早進入校園參與培育,但企業任何的資源投入,都必須回歸到效益的檢驗。若企業常以公益的角度配合產學合作,包括提供業師、短期實習、體驗方案等,長此以往經常流於形式,畢竟企業有其營運目標與營業活動,短期的人力不但沒有發揮效益,還增加了培訓的成本。所以,近年來專題式的產學合作開始受到更多企業歡迎。

 

機制難變但思維可變

基於無邊界組織有著功能嵌入的需求,組織間的合作不用去對抗體制,只要改變思維,不再一味地想把學生塞進企業去「探索」、「體驗」、「見習」⋯,學校也不必再承受提供廉價勞工的非議。

以教授專業為中心,建構功能性的服務能量,結合學生形成團隊,透過在一定領域的長期投入,累積團隊資源能力,才能有效嵌入企業的需求之中,而不再是「人情」或「公益」的配合。

「有用,才有用」。大學產學合作中心應先盤點教授的資源能力,建立專門領域的服務團隊,而不是企業要什麼就盡量去湊合。在參與教育部產學大師奬的評審工作中,筆者檢閲到許多教授雖然產學合作案量多,但卻如天女散花般,不僅領域跨度大,面向的產業群體也十分分散,有量無質,淪於為產學而產學。

舉第一屆產學大師奬獲獎的屏東科技大學謝寶全教授為例,其在食品科技學有專精,長年投入食品技術開發研究。在研發其代表作薄鹽醬油的過程中,為尋找可抑制微生物生長的菌種,睡在實驗室一個月沒回家,終於開發了天然低鈉、低鉀的薄鹽醬油,成為屏東科技大學的鎮校之寶,更成功技轉業界,並促成屏大生物科技公司成立。現在屏科大的薄鹽醬油不只賣到全臺各地,也為學生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目前工廠內有2/3員工來自屏科大。

產學合作必須提升為「產學用合作」,企業組織無邊界化,更促進企業與大學間合作關係更緊密,槓桿外部人才亦符合企業能力的外擴,產學合作以濟實用,符合企業追求效益的目標,同時透過專案直接培育學生能力,實為三贏之局。

人才可以斜槓,企業也可以槓桿,人力資源不必全內部化,整合外部資源,運用專題專案合作,吸納學校的人才智慧,不僅僅只用到人力而已。

作者:李培芬/社團法人臺灣服務業發展協會總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