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助飛十萬創業大軍,協力開拓市場大餅


臺灣每年都有逾十萬家新創事業,民間創業能量充沛,為打造最佳化的創業發展環境,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和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都有系列創業輔導措施,長年支持創業者圓夢。

政策性的創業輔導資源共分五大構面,即創業諮詢、課程、輔導、貸款與獎項,也就是說創業者從有想法開始,就可以透過創業諮詢掌握創業的過程;再經由課程的培育,深入公司開辦、商業登記、財務會計、市場開發與營運管理等知能建立;為使創業想法更加聚焦、務實,顧問輔導從創業計劃書入手,給予配置經營資源與決策的專業指導;資金不足時,有創業貸款提供資金支持;當創業漸入佳境,產生具體成果,則可參選青創楷模和女性創業菁英。

以上五大構面的創業資源,均屬於點狀的支持,檢視創業歷程,提供線狀以至面狀的支持更加重要,線狀服務就是現在到處林立共同辦公空間,新創企業抱團取暖、經驗分享;提供面狀支持則是所謂的「育成中心」和「加速器」。

大多數創業者對於育成中心和加速器的機能並不了解,由於超過半數的創業育成中心都設在大學之中,且必須實體進駐,在共創空間不斷湧出的現實中,地理位置相對偏遠的創育中心,所提供的辦公室資源不被青睞,因此必須打開思維,以提供創業育成服務為核心,而辦公空間只是服務項目之一。

據中小企業處創育加速卓越服務網資料,臺灣從北到南共有214家創育中心(詳見圖一),其中不乏能進一步提供加速器功能的創育中心。

臺灣214家育成中心分布,北區125家、中區36家、南區44家、東區與離島9家。

圖一、臺灣育成中心分布

 

育成中心(Incubation Center)亦稱孵化器(Incubator);而創速中心(Startup Accelerator)或稱加速器(Accelerator),提供新創團隊的創業支持服務。前者主要幫扶企業發展階段的從0到1,從無到有以至保活;而後者則從0到媒合或參與股權投資。

孵化器提供新創公司解決設立初期的問題,通常以諮詢、課程、輔導,並透過產業群聚、共同辦公空間…等服務,用以提高新創公司存活的機率;而加速器則是以密集課程或工作坊的方式,協助新創團隊壓縮從構想到落實的時間,同時藉由提報、不斷充實改進,以期獲得天使投資人和創投的注資。

 

第二種資金來源重在媒合

2020年臺灣新設企業中85.1%為服務業,且高達九成側重在內銷,企業的資金用途主要集中在商品開發與採購,欲做大規模資金實是扮演關鍵功能。

輔導零售企業時,經常發現愈是業績成長,資金的限制和牽絆就愈大。舉例某食品百貨商近三年都保持倍數增長,每一年開年的頭件大事,就是跟銀行協談融資額度,去年以至今年,由於疫情延燒,銀行配合政策紓困,額度只能維持原狀,由於今年冷凍調理食品業績暴漲,但受限資金規模,只好採取限量供應,轉向股權融資,但有興趣者就是上游供應商,基於維穩經營權的考量,無意釋股給上游。

企業的資金來源不外乎借貸融資和股權融資兩種,對於新創企業而言,取得股權融資並不容易,因此格外需求加速器提供的資源與平台,一方面完善商業計劃書,另一方面則提供路演展示的對象與機會。目前政策資源對服務業而言仍以借貸融資為主,以上個案也凸顯出商業及服務業新創公司亟需善用媒合天使投資人和創投機構投資人的常設平台。

 

建立銷售標竿拓展市場觸角

創業輔導資源長期向供給面傾斜,新設企業投入了產品和技術的開發,但卻欠缺從需求面對客戶數據與銷售管道的掌握,也就是說輔導資源應更重視向需求面的深入與開發。

銷售反應需求,企業本身必須就銷售狀況和庫存狀況進行統計分析,其中有方法與架構,許多新創企業需要輔導資源的介入,協助其真實掌握。

同時建立不同行業別的銷售標竿學習的工作坊,進行個案實務的分享與討論,有助新創公司思考需求場景,挖掘更多客戶需求。

最後就是協助企業建立通路連結,整合線上、線下通路,為新設企業舉辦聯合商品或新品發表會,效益將遠勝一些擺攤式的市集活動。

藉由深化輔導資源,建構需求面的新著力點,挹注臺灣每年十萬家新創企業,為創業家打開新的格局與視野。從北到南214家創業育成中心也必須做資源與能力盤點,同時將專長領域清楚標注出來,畢竟育成中心不僅是共同辦公空間,組織運作必須具備核心能力,育成中心也不能例外,所育成的產業必須聚焦,持續累積強化輔導能量,才能保活並助飛企業。

長年投注在創業輔導的資源,次第開花結果,使得臺灣成為活力充沛的創業島,每在重大經濟衝擊之時,新創企業仍蓬勃發展,使之成為穩定就業的一大支柱,值得政策持續投資創業、鼓勵新創。

作者:李培芬/社團法人臺灣服務業發展協會總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