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發展首重人才佈局 高階人力資源決勝未來


企業用人經營,中長期會逐漸形成一個菱形結構,中層人才挑起企業發展的重任,其素質也決定著企業經營的高下,而我們同時也發現:企業的基層和高階都會出現缺人才荒!

以商業服務業中的連鎖企業為例,一高一低都出現人才的瓶頸。基層人力彷彿是永遠填不滿的深壑,第一線缺工的狀況,直至這兩年疫情期才稍有紓解,但是緊接著的課題是:勞動力的穩定性,也正在考驗著企業。

對於連鎖企業的總部而言,高階人才的匱乏,同樣阻礙著品牌的發展。許多大型連鎖企業打破過去用人從基層培育的常規,向市場招募高階人才加入企業營運。以星巴克為例,前執行長Howard Schultz曾指出,星巴克用人,在基層至中階主管必須是從內部第一線培養出來,但對於總部各功能別部門的高階主管,則會適時的任用空降部隊,發揮推進企業的關鍵作用。

美國知名企管顧問Christine Comaford在她所著的「部落領導學(Smart Tribes: How Teams Become Brilliant Together)」一書中,公佈一份對美國以及全球CEO所做的問卷,結果顯示:人才是制約公司成長與獲利的決定因素。

此份問卷調查全球CEO的觀點,有29%的企業CEO表示受限人才無法抓住市場機會;31%認同沒有人才無法有效開展創新;同時有43%的CEO指出人力資源成本正在攀升,企業的發展受制於人力資源的條件,人力資源策略可說是企業最重要的發展策略。(詳參下圖一)

全球有29%的企業CEO表示受限人才無法抓住市場機會;31%認同沒有人才無法有效開展創新;43%的CEO指出人力資源成本正在攀升。

圖一、人才是成長關鍵

(出處:Smart Tribes/Christine Comaford)

 

我們聚焦於高階人才匱乏,以致影響公司發展與成長的問題,就會看見高階人才內部養成不易,許多公司最大的成長障礙,就發生在老臣身上。

科技發展促進企業數位轉型與升級應用,未來只有數據營運和非數據營運兩種企業,但只有一種企業可以存活,那就是以數據營運的企業。目前,所有企業都在經歷一場浩大的數位轉型過程。

傳統企業最大的發展限制,往往在於空有營運數據,卻從來不去統計分析,以致沒有發現市場的轉變,或是跟不上市場的腳步。在微軟收購Nokia之時,Nokia的末任CEO Jorma Ollila在宣佈被微軟收購的記者會上,說了一句發人深省的話:「我們並沒有做錯什麼,但不知為什麼,我們輸了。」

在變動快速的產業環境中,企業想要永續發展,絕對不能重蹈Nokia的錯誤:連怎麼輸的都不明白!所以企業的高階經營團隊,也就是所謂的TMT (Top Management Team)必須跟上甚至引領時代的腳步,網羅一時之選,人才團隊尤其是高階人才,對企業的營運發展影響甚鉅。

 

內升?還是挖角?

提到挖角,我們立刻會聯想到獵人頭公司,獵才公司之所以存在,絕不是協助企業召募人才如此簡單,企業競爭有如市場作戰,為因應環境變化與技術迭代,經常要補充自己不足的能力,再加上人才有其選擇工作的自由意願,「良禽擇木而棲」推波助瀾獵才公司的發展,尤其在轉型數據營運的過程之中,許多企業本身並不具備解讀大數據的能力,因此需要向外延攬適合的人才。

有連鎖企業在OMO (Off-line Merge On-Line)虛實融合轉型的過程中,苦於無法建立社群經營與電子商務的團隊,幾經內部培養無果之後,老闆決心向外召募曾有新媒體和電商企業任職經驗的高階經理人,在一連串的召募過程中,終於網羅了一位想要返鄉工作的電商人才,經過三年建立團隊與開拓市場的投入,網路營收已佔公司整體營收近兩成。

同業間相互挖角,雖然令許多老闆痛心,但這已經是企業競爭的常態,就算簽有競業禁止的勞動合約,但法律的見解是偏向企業若不能給予競業禁止期間的相對薪資補償,那麼競業禁止條款的約束力不強,因為人才的工作權也必須受到保障。

當然,竊取公司所有的技術與專利,高階主管若用違反職業道德的方式,並不會受到法律的寬容,營業秘密與專利法規將會保障企業智慧財產權。

競爭商戰挖角在所難免,但謹守做人做事的底線,同樣對高階經理人的職業生涯發展影響深遠,有所為有所不為。

其實「高階人才庫」,往往是跨企業間的人才庫,一則可從人力市場中召聘取得;另外則是透過有計劃的攬才行動取得,扮演企業攬才角色的,除了外部的人力資源公司之外,企業內部的人力資源部門,甚至連CEO,均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跨海or跨界攬才

不似同業間跳槽如此敏感,許多高階人才的延攬,向異業跨界攬才也是非常實務的做法,例如上述企業案例中的電商人才。目前在連鎖業,有許多高階人才,也都向科技產業取才,尤其是資訊科技、技術應用相關人才,跨界引流人才蔚為風氣。

觀察目前來臺工作的海外人士統計資料,會發現專業技術人才來臺工作人數逐年增加(如圖二)。當臺灣商業服務業品牌往海外發展時,國際人才的延攬至為重要,透過國際社群向海外攬才,越來越受到更多企業的重視。

依據國發會發布的資料,來臺工作的海外人士人數逐年成長,109年達到39,522人次,其中以從事專門性或技術性工作為最多。

圖二、來臺工作的海外人士統計資料

(出處:國發會)

 

過去臺灣一向是國際企業網羅人才的重點攬才地區,臺灣人才遠赴海外任職與日俱增,近年來由於企業轉型議題,加上國際發展需求迫切,臺灣的企業,例如商業服務業,開始重視開發國際人才。許多連鎖企業向東南亞以及海外市場發展時,由於對於在地人才的聘任,人力資源的開拓有了全新的視野,因著各國間薪資水準的差異性,相對於新加坡、南韓等企業向臺灣大舉攬才,臺灣企業開始朝向東南亞國家延攬人才,也為高階管理團隊注入多元、國際的血液,同時有助於開拓海外市場。

另一方面,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應用加快普及,加上生產與基層勞動力的匱乏,無人工廠、無人商店實驗計劃的陸續推進,使得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從人才管理(Talent Management)上升到人才策略(Talent Srategy)層級,與營運、行銷和財務策略並列企業四大策略發展的支柱。

 

開拓未來人才

企業高階人才的未來能力(Capabilities of the future),除了專業技能之外,內外拓展、團隊建設與創新創業精神,都將是企業高階人才必備的素養。

人力資源部門在數位化的時代,佈局人才策略,人才資料庫也必須面向社群延伸,此一社群不再是指企業過去和現在人才的資料庫,而應整合網路社群平台,例如企業普遍使用的企業社群,如:LinkedIn。

人才引進管道與儲備的社群化,未來人才策略發展有五個向度:

一、須與營運戰略保持一致:企業的人才發展必須跟得上營運的發展,企業的各項策略都是環環相扣的,並非單獨存在的。

二、明確化組織架構的作用:組織架構並非一成不變,在動態中調整,及時引進推動公司下一步發展的人才。

三、定義企業未來人才的需求:不是別的企業有我們也要有,例如有些企業跟風設置策略長,卻不知所謂何用,我們是因企業的發展需求而用人,不是爲了與其他企業比較而用人。

四、保持人才資料網絡的精確性:高階人才資料庫並非靜態的人事資料的堆疊,而是動態的人際網絡,精準觸達企業需求的人力資源。

五、持續投資與構建人力資源發展:人力資源是企業重要的投資,此一投資並不是指薪資,而是用於人才策略開展所做的投資。

企業內部原本封閉的人才資料庫,透過數據整合打通社群,這也代表著未來人力資源部門數位化的能力必須提高,透過產業社群,開拓人才交流、搜尋人才、招募人才整合型管道,全網聯結未來人才,人力資源的新賽局已然展開。

作者:李培芬/社團法人臺灣服務業發展協會總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