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業與創業之間—人生的第三條路


依勞動部109年底的統計,因受疫情影響產業用人趨於保守,但是美食外送平台的外送員人數卻從4.5萬人翻倍成長至8.8萬人。

另據人力銀行的求職者統計,在近5年曾擔任外送員者,其中84.3%為男性,只有15.7%為女性,平均年齡26歲,年齡最大的45歲,最小才15歲,有近7成的人把外送當正職,且45%擁有大學學歷。

再看勞動部108年青年勞工(15-29歲)就業狀況統計,15-24歲青年勞動參與率為 36.1%,僅高於韓國的29.6%,但25- 29歲青年的勞動參與率就大幅提升達到94.0%,居各國之冠。(詳見下表一)

 
表一、2019年我國與主要國家青年勞動力參與率比較

項目別

中華民國

韓國

新加坡

日本

美國

總計

15~24歲

25~29歲

 

36.1%

94.0%

 

29.6%

76.5%

 

38.3%

90.1%

 

49.3%

89.7%

 

*55.9%

82.8%

男性

15~24歲

25~29歲

 

37.3%

95.3%

 

26.0%

76.7%

 

38.6%

90.0%

 

48.5%

94.1%

 

*56.6%

87.8%

女性

15~24歲

25~29歲

 

34.9%

92.7%

 

32.9%

76.3%

 

37.9%

90.1%

 

50.1%

85.1%

 

*55.1%

77.8%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人力資源調查」、各國官方網站。*為16~24歲)

 

綜觀以上數字,加上臺灣青年平均初入職場的年齡是21.2歲,即可知接受高等教育延後青年勞動力進入社會的時間,臺灣青年勞動力發展的問題不在於量,而在於質,也就是普遍接受高等教育的勞動者,如何能找到適合的工作。

同時,我們必須要問:為什麼有這麼多的年輕人寧願接受名為承攬、實則是僱傭的合約,義無反顧地加入外送員的行列?當然,外送員是一個正當的工作,但外送員同時具備自我雇用的特質,則可能是選擇投入外送行業的求職者所不知道的。

德國之聲記者在一篇報導大陸600萬外送大軍的文章中,形容外送員是「演算法的奴隸」,同時香港非政府組織「中國勞工通訊」的Adian Chau表示:「他們沒有工作保障,沒有最低工資,沒有固定工作時間,沒有社會保險。基本上什麼都沒有。」

自雇是自由工作者的型態之一,主要以接單承攬工作換取報酬,並非企業雇用的勞工,當然無法享受企業內部的福利與同仁待遇。自我雇用聽起來很美好,但也可能陷入不平等的勞動合約中,過著名為承攬、實為僱傭的工作常態。

 

薪情決定職涯—近利的世代

年輕人為什麼會選擇去做外送員?這個答案或許可以從勞動部今(110)年初發佈的「15-29 歲青年勞工就業狀況調查」看見端倪。儘管Covid-19疫情來襲,年輕人待業找工作的期間仍呈縮短的趨勢,平均1.7個月就能找到工作,初次就業考慮因素以「薪資及福利」及「工作穩定性」為主,分占60.3%及59.8%。

雖有56.6%的青年求職沒有遇到困難,但從43.4%有遭遇困難者中分析,其所遭遇的困難以「經歷不足」占25.4%最高,其次是「不知道自己適合做哪方面工作」占25.2%。同時有32.1%的人想要換工作,起心動念想換工作的主要原因是「薪資及福利不符期望」占16.9%。

以薪資為求職的第一考量,離職也是因為薪情不佳,所以看到外送員可以領到8萬以上的高薪,也就「撩落去」,卻沒有體察這是要付出每天超過14小時的工時才能換來的!

 

身陷VUCA世界—迷茫的世代

年輕世代對於未來的迷茫躍然紙上,他們既想要對社會有貢獻,又想得到生活與家庭的平衡,當然報酬也是關鍵的驅動力之一。迷茫來自於環境變遷快速,美國戰爭學院用四個單字所組成的新詞彙,來形容現今變動的年代:多變性Volatility、不確定性Uncertainty、複雜性Complexity和模糊性Ambiguity,四字取其首所組成的複合字VUCA,傳神的描述了我們所處的時代。

造成VUCA時代的關鍵因素就是科技,以創新(Innovation)的變化速率為縱軸,時間(Time)為橫軸,技術(Technology)帶來效率的提升遠超過人類學習認知的能力,而且差距在不斷的擴大。此一不對稱的現象,造成身處其中年輕世代陷入迷茫,也是可以想見的,這是伴隨VUCA時代所誕生的迷茫世代。

技術變革的速度已經超過了我們跟上它的能力—技術正在以指數曲線發展,而人們或多或少地在一條直線上學習和成長。

圖一、為什麼我們將永遠活在VUCA中?

 

青年職涯發展—自雇的世代

年輕人願意做外送員,除了被更好的薪資吸引之外,更關鍵的是「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的實現,也就是美國Best colleges調查[註]中有38%的青年更願意自我雇用,而不願為別人打工。之前媒體也曾對年輕世代普遍的斜槓現象,給予諸多報導,其實斜槓正是自雇的特徵之一,足證臺灣青年也充滿了自雇的熱情。

自我雇用介於就業與創業之間,這是人生選項的第三條路。我們必須正視青年人每三人就有一人有自雇意願,然而,年輕世代真的準備好投入擔當成為「自由工作者」了嗎?其短中長期的職涯發展、以及所應肩負的權利和義務為何?成為一位自由工作者,可以靠體力,更可以靠專業,例如許多會計師、程式設計師、企業講師⋯等,也都是自由工作者,真正符合所謂承攬的要件:一份可以自由決定何時、何地,以及是否接單的工作。

身為自雇者,短期相關時間管理、工作規劃、交付能力⋯等,從業的自我管理與業務能力的提升,均須給予協助。中程來看,如何挑選案件、與派案人維持穩定的承攬關係、以及如何提升價值,也都需要專業的扶持。從長期著眼,自雇者的職涯發展、退休計劃和風險管理,都必須提供全程知能、技能和職能的引導與輔助。

我們樂見社會多元發展,職涯規劃多樣選擇,就業與創業間的第三條路,先要自己心中清楚明白、社會提供計劃性支持,青年嚮往成為的自由工作者,才能得到真正的工作自由。

 

[註] 美國Best Colleges的年輕世代的工作態度調查,請參考:https://www.bestcolleges.com/blog/gen-z-career-guide/

 

參考資料:

  1. 勞動部,勞動統計通報(2020),108年15-29歲青年勞工就業狀況調查報告
  2. Sara Saddington(2017), Organizational Agility: Thriving in a State of Constant Change, Actionable.co.
作者:李培芬/社團法人臺灣服務業發展協會總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