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ERO・我的故事⸺聽繪本玩科學


聽繪本玩科學STEAM⸺閱讀科學名人傳記,從成功者的經驗學習

閱讀名人傳記,成功者的典範可以提供學習者經驗、成長與啟發。瑪麗Ÿ居禮、海倫凱勒、南丁格爾或聖女貞德,學生熟悉這幾位教科書曾出現的早期女性人物,然而近代知名的女性,多數可能只略知J. K.羅琳這位撰寫《哈利波特》作品的小說家,僅少數學生還能列舉說出馬拉拉、德蕾莎修女或珍古德等人生平事蹟,相關文本選擇性寥若晨星,閱讀經驗更是相當貧乏。

筆者蒐集SHERO (SHE+HERO)女力相關主題繪本,與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合作辦理「聽繪本玩科學STEAM」,透過溫馨有趣的繪本故事,引領孩子進入故事情節,培養仔細聆聽與觀察事物的智能,並搭配繪本故事延伸出的有趣小實驗或活動,帶領孩子透過動手玩科學。女性代表人物系列選用了《為什麼不能有女醫生?》、《黑猩猩的好朋友:珍古德》、《天鵝─安娜帕芙洛娃的舞蹈人生》、《愛達的想像力:世界上第一個程式設計師》、《想游泳的女王:維多利亞的更衣車》、《安妮Ÿ法蘭克─密室裡的女孩》等文本,體驗故事中人物所處的情境,除了樹立女性典範外,也從中學習到生活中應用的知識,促進孩子對科學的探索及啟發對科學的學習興趣,期望有更多的女性投入科學的行列。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舉辦聽繪本玩科學STEAM活動。

圖一、聽繪本玩科學STEAM活動

 

跨語文閱讀,科技來幫忙⸺雲端VR實境走讀世界和媛力覺醒

利用圖書館或適當空間策畫SHERO主題展覽,可以直接面向廣大的讀者展示女性不凡的成就和事蹟。選用《世界不是方盒子:普立茲建築獎得主札哈Ÿ哈蒂的故事》、《為什麼不能有女醫生?美國第一位女醫生的故事》、《Solving the Puzzle Under the Sea: Marie Tharp Maps the Ocean Floor》、《The Watcher: Jane Goodall's Life with theChimps》、《用圖像思考的女孩》、《龍醫生喬安Ÿ普拉克特》、《一個喜愛爬蟲動物的女生Joan Procter》、《有數學頭腦的女孩》、《黑猩猩的好朋友》、《就是奧黛麗》、《瑪麗Ÿ居里》、《物理天后吳健雄》、《CAROLINE’S COMETS》、《Solving the puzzle under the sea》、《眼光獨到的女孩派翠西亞巴斯醫師》以及little woman 系列的《珍Ÿ古德》、《愛蜜莉亞》等繪本,尤以《Amelia Earhart (Little People, BIG DREAMS)》與《Amelia And Eleanor Go For A Ride》二冊繪本是巡迴展覽中相當受到學生喜愛的系列故事,介紹美國女性愛蜜莉亞Ÿ埃爾哈特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成為第一位飛越大西洋女性飛行員的故事,雖然她在1937年飛行途中不幸失蹤,但她獨立自主的堅毅形象卻令人印象深刻。

策展SHERO,選用一部分中文繪本和多數的英文繪本,由於語言上的隔閡,英文讀本普遍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挫折,拿起繪本僅閱讀「圖說」或「標題」,甚至流於「翻閱圖畫書」的形式,無法真正進入文字書閱讀的世界,也無法透過閱讀領會傑出人物帶給讀者的啟發。但使用影音及VR實境,能讓學生藉由科技的媒介進入另類的閱讀與學習,透過和畫面影像和人物再現,增加學生們的互動性以及繪本呈現不同面貌,除了排除英語文本閱讀的障礙,虛擬場景裡的互動提問也能幫助讀者思考許多問題。因此筆者指導臺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系同學們利用App CoSpaces與chatterpix製作虛擬實境繪本書,使用平板電腦觀看雲端VR展覽,透過虛擬實境技術來消弭學生閱讀英語繪本書的語言障礙,也讓學生感受到身歷其境的閱讀體驗。在虛擬繪本的模擬展場中,小讀者們彷彿隨著作者的步伐,感受早期女性在成長的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進而理解繪本主角的心境與信念。

 

結語

SHERO 繪本並非單純介紹女科學家的故事,更是展現她們如何突破困境,打破世人對女性的印象,勇於在STEM 領域追逐自己的夢想,並發揮出足以改變世界的力量。孩子也藉著閱讀推薦的繪本,超越性別框架,從中發覺自己的潛能。善用科技輔助與雲端線上資料庫,是一項有利學習的趨勢,數位的便利性能方便讀者進行多文本比較,透過文本閱讀認知不同社會型態的性別文化差異,深刻感受到傳統社會裡的性別刻板印象、偏見與歧視。

經由問卷、觀察等方式整理分析科教館「聽繪本玩科學STEAM」及SHERO展覽活動,可以了解到各場次的辦理使學生參與後能建立起性別的概念,重視對於科技或環境中的性別議題;許多教師及學生反應活動及研習有趣且有所收穫,增加性別平等意識與知能;小讀者們也提出每個人都有權利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應該因為性別的差異而受到限制,不論男孩或女孩,都應該像愛蜜莉亞Ÿ埃爾哈特和伊麗莎白Ÿ布萊克威爾一樣,摒棄歧見勇敢逐夢,給予自己和他人開創新局的機會。

作者:劉淑雯/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季刊副總編、臺北市立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