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近期延攬外國產業技術人才之推動作法


日本延攬外國人總體策略及分布概況

日本延攬外國人的目標為擁有專業技術的外籍人才,以活絡日本的經濟社會並提升整體社會國際化水準。為實現該目標,除持續簡化居留資格的決定和手續,讓擁有專業技術的外國人得以順利入境就業。對於非專業技術領域的外國人,則考量對日本經濟社會和國民生活的重大影響,例如經濟效益、社會成本、勞動條件、就業影響、產業結構、環境整備度、地區治安等多方向綜合評估,在有充分國民共識的基礎上推動鬆綁政策。根據厚生勞動省統計,截至2022年10月,在日外國勞動者總人數為182萬2,725人(因外交事務等特別永居身分者除外),以越南人數最多(占全體外國人25.4%),其次是中國(21.2%)、菲律賓(11.3%)。類別及人數統計如下。

  1. 依身份居留者約5萬人,占全體外國人32.7%。取得「定居者(主要為日裔)」、「永久居留者」、「日本人配偶者」、「永居者配偶」居留資格,可在居留期間內自由選擇各種有報酬的工作。
  2. 專門技術領域就業居留者約0萬人,占全體外國人26.3%,較前一年增加約10萬人。其中部分居留資格根據其對日本產業和國民生活的影響性以及個別情況,綜合評估訂定其入境準則。
  3. 技能實習居留者約3萬人(占全體外國人18.8%)。以技能移轉協助開發中國家發展為目標,法源依據為《出入境管理法》,技能實習生在入境後第一年即可獲得具有聘僱合約的「技能實習」居留資格。
  4. 特定活動居留者約3萬人。外國人依據EPA(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取得居留資格之護理師、照護福祉士實習生、打工度假及營造業勞工、造船業勞工等,政府並依據許可內容決定其是否從事有報酬的活動。
  5. 居留資格以外活動者(留學生打工等)約1萬人。如符合此類資格,將可以在不影響居留資格的前提下(每週不超過28小時),從事有報酬的工作。

如以製造業而言,外國勞動者約有26.6%是從事製造業,日本製造業的外國從業人員占比從2008年的1.8%增加到2022年的4.8%,在製造業現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延攬外國產業技術人才之主要措施

日本政府許可就業的居留資格,依照技術水準大致區分為兩個領域,分別為專業技術領域及非專業技術領域,前者包括對日本的學術研究或經濟發展有預期貢獻的「高度專門職」、具有自然科學或人文科學的知識或技術的「技術及人文知識及國際業務」,以及「特定技能」居留資格;非專業技術領域則為技能實習階段之居留資格。

(一)推動「特定技能」居留制度,鞏固製造業發展動能

  1. 「特定技能」居留資格說明:

日本為因應勞動力短缺問題,在2019年4月修正「入出境管理及難民認定法及法務省設置法」,新增「特定技能」居留資格,以吸引具備專業技能且能即刻投入工作的外國人才赴日從事特定產業領域的工作。

「特定技能」居留資格分為「特定技能1號」與「特定技能2號」,前者適用於具有相當程度的知識或經驗,能從事特定產業領域技能工作的外國人;後者適用於具有高度專業性,能熟練從事特定產業領域工作的外國人。目前,可接納「特定技能1號」外國人的產業領域共計12類,分別是照護、大樓清潔、材料及產業機械及電氣電子資訊相關製造業領域、營造、造船及船舶工業、汽車整備、航空、住宿、農業、漁業、飲料食品製造業、外食業等。其中,營造、造船及船舶工業亦可接納「特定技能2號」外國人,其餘產特定產業領域則正研議修正相關法令,以便讓「特定技能2號」也從事相關工作。

如果想以「特定技能」外國人身份在日本工作,必須先完成與其業務相對應的技能實習2號的培訓;亦或通過製造業領域「特定技能1號」的評鑑測驗,此測驗在日本國內外皆有舉辦,從2019年4月至2023年3月底,共有5,303人參加測驗,其中825人通過。

配合政府積極倡導擴大特定技能外國人就業,越來越多的企業也投入優化公司制度以配合接納外國勞工,以應對日益顯著的勞力短缺衝擊。

  1. 材料及產業機械及電氣電子資訊相關製造業領域

材料及產業機械及電氣電子資訊相關製造業領域為日本經產省的職掌範圍,特定產業領域原先將材料產業、產業機械製造和電氣電子資訊領域分開規範,惟考量部分企業會同時聘用多個領域的外國人,為配合實務需求,故在2022年4月將此三個領域合併為「材料及產業機械及電氣電子資訊相關製造業領域」,並進行制度修正。

2019年4月起接收「特定技能」居留資格的外國人,材料及產業機械及電氣電子資訊相關製造業已吸納30,953名外國人才(截至2023年2月底)。此外,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對日本經濟造成巨大衝擊,原先預估的各產業領域接納「特定技能」外國人的數量和實際情況有所落差,因此日本重新檢視了2024年3月前的接納目標。由於需求增加、人力缺口加大、接納意願提高等因素,材料及產業機械及電氣電子資訊相關製造業領域的接納目標從原先的31,450人調高到了49,750人。

此外,制度初期原規定「特定技能」外國人在此產業領域可從事19種業務/工作(如鑄造、鍛造、壓鑄等),其後為因應製造業第一線員工朝多能工化發展,在考量技能的相關性和作業的連貫性後,將19種業務/工作重新整合為以下三種分類:機械金屬加工、電氣電子設備組裝、金屬表面處理。「特定技能」外國人基於此項規定便能比照日本員工,在此新分類框架下如具備相應的技能,即能彈性從事不同工作。

  1. 加大支援製造業外國人才吸納之力道

日本政府為了推動製造業吸納更多優質外國人才,2022年編列預算2億4千萬日圓,以增進外國人才的接納數量,具體措施包括舉辦中小企業研討會,由政府機構說明施行制度、行政書士(代書)的計畫書申請教學講座、邀請模範企業進行現況說明等。此外,也提供中小企業和外國人才的諮詢媒合窗口。訂定「特定技能1號」評鑑測驗的題目,用於確認在製造業外國人才技能水準。近期在2022年7月至2023年3月期間,在國內外同步舉辦測驗。

(二)攜手開發中國家,擴大培育未來製造業利基人才

  1. 推動技能評鑑機制(技能競技大會及技能檢定)進行技能移轉

2022年編列預算9,200萬日圓,針對開發中國家(印尼、柬埔寨、越南),由日本主導與夥伴國家合作,基於雙邊政府及民間積累的技能評鑑機制知識推動其互享及移轉。具體而言,對於電子設備組裝、機械檢查、機械及廠房製圖、機械保養等職種所需技能檢定而訂定測驗標準、評分人員專業訓練,以及技能評鑑試行等,以移轉日本辦理技能檢定的相關知識。為轉移技能競技大會舉辦相關知識,亦舉辦資訊網路工程職種的研討會。此外,日本亦與當地政府機構、企業共同籌組公私合作委員會,以檢視該措施執行情形並研商後續推動做法。

  1. 外國人技能實習制度

外國人技能實習制度旨在為開發中國家/地區提供技術,讓外國人可在日本企業中工作並學習技能,並依據技能實習法等相關法律成立外國人技能實習機構,對監理團體和雇主進行指導,對技能實習生提供保護與母語諮詢等支援。

為檢討該制度之有效性,日本政府從2022年12月起至2023年7月止共舉行了10次「技能實習制度及特定技能制度發展專家會議」,並向法務省提交報告,其政策建言重點歸納如下:

  • 由於該制度宗旨與日本社會的實際需求已不相符,建議廢止現行的技能實習制度,並以確保人才與培育人才雙軌並進,轉換成全新的制度,以回應實際需求。
  • 未來新技能實習制度和特定技能制度的目標職種及領域設定應一致,並以關鍵技能培育和評鑑為基礎。同時,須通盤檢討現行實習制度的整體職種、領域以及特定技能2號的新增對應領域等。
  • 預估接納人數、目標領域之設定等應該基於各利害關係人意見及佐證,並採取措施確保決策過程之透明化。
  • 基於保障外國人權益觀點,新技能實習制度下的人才培育後的職種轉換限制應比現行更加寬鬆。
  • 外國人技能實習監督團體和註冊支援機構須發揮重要的管理和支援功能,政府須審核排除不適當的團體或機關,並加強監督執行單位。

 

除了上述外國勞動者延攬政策,日本政府基於「高度專門職」制度之運作成效,配合實際需求於2023年4月新推動「特別高度人才制度(J-Skip)」簽證制度,「學術研究」與「專業技術」之高技能人才應符合「具碩士以上學歷、年收入2,000萬日圓以上」,或是「具10年以上工作經驗、年收入2,000萬日圓以上」等條件;若屬「經營管理」之高技能人才,則應符合「具5年以上工作經驗、年收入4,000萬日圓以上」之條件,核准發給居留資格並享有優惠措施,如在日本居住一年後即可申請永住權。此外,日本政府也向畢業於全球百大大學的優秀年輕人釋出誘因,推動「未來創造者人才制度(J-Skip)」,開放其到日本企業就職可申請「特定活動」簽證,從現行短期停留僅90天延長為2年,每半年或一年需要續簽,提升赴日求職動機。

 

參考資料:

  1. Ministry of Health, Labour and Welfare. (2023). Employment policy for foreign workers.
  2. Council on the Promotion of Acceptance and Coexistence of Foreign Human Resources. (n.d.). Prime Minister's Office of Japan.
  3. Ministry of Justice. (2023.05). Efforts for the acceptance and realization of a coexistence society of foreign human resources.
  4. Ministry of Health, Labour and Welfare. (2023). Annual Health, Labour and Welfare Report 2023.
  5. Ministry of Economy, Trade and Industry. (2023). White Paper o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2023.
作者:張峻菁/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