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獅城再現!新加坡如何成為新創人才聚集地?


新加坡善用槓桿與合作,成為全球創新城市

根據世界銀行2020全球創新指數(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20)調查,新加坡在所有國家中排名第8,並有55,000家新創駐紮在這個城市。身為全球最創新的國家之一,該國在對外投資吸引(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創新創業環境、人才吸引、前瞻技術發展、法規,乃至投資環境的成果有目共睹。所謂羅馬非一天造成,新加坡之所以能成為最創新國家,人才、技術、投資的「整合」與「槓桿」最為關鍵。

 

STARTUP SG 為新加坡新創主要孵育之地

有別於美國的自由發展或歐洲的保守支持,新加坡的新創環境打造獨樹一格。STARTUP SG成立於2017年,隸屬於新加坡企業發展局(Enterprise Singapore),設立目的為建立國際新創生態系,提供從資金、人才、到技術支持的一條龍服務。在創新人才面向,STARTUP SG提供新創五種人才培育機制,分別為EntrePass、T-Up、Global Ready Talent Programme、Tech@SG、Innovation & Enterprise Fellowship Programme,以下分別介紹。

(一)T-UP技術人才提升計畫

有別於直接提供人才培訓,T-UP由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的博士與高階工程師提供中小企業與新創業務流程及產品開發的專案,為期兩年。背後可能原因為新加坡高階人才數量供給不足,同時又必須協助新創技術研發與產品落地,因此才用這種「專案制」的人才租賃方式。專案領域範圍相當廣泛,但主要集中在科技製造與醫療領域,如資料儲存、高效能運算、電子電機、仿生材料、奈米科技、生物醫學到設備自動化等。

(二)全球人才發展專案(Global Ready Talent Programme, GRT)

GRT提供學生實習與工作三年專業人員海外求職規劃,主要目的為協助新加坡企業在海外拓展據點時擁有豐富人才庫。實習生主要媒合對象為理工科學生與技術背景人才,地點主要位於中國大陸、東南亞及印度。而專業人員則不限領域背景與地區,但依舊以新加坡企業海外拓展路徑為主。事實上,東南亞區域經濟體目前對許多企業而言具高度吸引力,Google、淡馬錫與貝恩顧問公司(Bain & Company)的《e-Conomy SEA 2020報告》指出,2025年東南亞數位經濟市場將達3,000億美元,由於市場碎片化緣故,新創提早進行海外拓展有所必要,而海外人才佈局則是越早越好。

(三)Tech@SG

有別於上述兩者,Tech@SG專為新創招募人才,該計畫由新加坡經濟發展局與新加坡企業發展局協作,提供新創商業與技術人才培訓與招募。有趣的是,申請者(新創公司)必須受到經認可的投資機構投資方能申請,這些投資機構可分為三大類:國際大型私募/創投、精品創投、國家投資公司。如淡馬錫、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overnment of Singapore Investment Corp, GIC)、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 Venture),主要用意在於這些投資機構的審核流程相當嚴謹,受到這些機構認可等同於節省申請計畫時的實地查核(Due Diligence)時間,也能更快了解申請者發展階段與所需人才類型,屬於「精準投放型」的人才延攬方式。

(四)創新與企業夥伴計畫(Innovation & Enterprise Fellowship Programme)

該專案特殊之處在於提供高階人才(深度科技、博士)投入產業戰場前的預先訓練。結合深度科技(Deep Tech)新創、加速器、孵化器、創投、以及企業內部新創單位,提供博士研究人員與深度技術人員參與各式訓練,如技術商業化流程與產品開發行銷等特訓,爾後部署在深度科技新創中,加速這些對社會造成重大影響技術的商轉能力。深度技術泛指對社會帶來重大影響的技術,如人工智慧、農業科技、量子科學、光子技術、奈米科技、高階材料。深度技術特點為商轉時間緩慢以及需要高階人才長期投入,但產生的效果影響範圍且持久。新加坡由於地狹人稠導致天然資源匱乏,深度技術或許可以協助該國解決糧食、材料取得等問題。

 

人才供給速度遠遠趕不上市場需求

整體來看,新創的發展也是新加坡全國數位轉型的一環,政府大力推動全產業轉型,加上許多歐美大型科技公司與產業龍頭業者近年紛紛在當地設立研發中心,期望能服務整個東南亞市場。因此,即便有許多創新人才培訓措施,新加坡的科技人才依舊供不應求,跨國人力資源服務公司任仕達(Randstad)指出,新加坡未來五年需要50,000名機器學習人才與資料科學家;另一家跨國人力資源服務公司藝珂(Adecco)也指出,單是金融科技領域人才需求就達3,500人,更遑論各行各業需求若渴的軟體人才了,未來三年,新加坡將需要60,000名以上資通訊人才。當地新創不只要跟同業搶人,還要面對大型跨國企業甚至政府單位的競爭。不過,混合工作型態也許有助於降低人才問題,新加坡新創相當擅長運用外包優勢,將部分軟體工作外包到印度或鄰近國家,暫時舒緩人才不足的壓力。

 

技能高值化或將成為新加坡新創人力市場常態

由於國際政治的紛擾、當前市場的碎片化,以及區域經濟體的形成,似乎預告了未來的產業發展新常態,未來的新創可能是國際募資、先供應區域市場,再供應全球市場的模式進行。新加坡新創具備相當競爭力,加上身處國際資金中心,在資金募集、技術研發與人才發展上相對有利。不過面臨人才不足的情況下,謹慎挑選市場、培育對應人才可能是當前較適合的做法。部分新創也積極與大型企業合作,在人才培訓與技術交流上取得先機,同時取得技術與產業應用人才。

 

延伸閱讀:

  1. Reuters, Singapore faces talent crunch as tech giants scale up, January 27, 2021.
  2. Nikkei Asia, Singapore-based firms turn to remote hiring amid tech talent crunch, May 24, 2021.
作者:蘇翰揚/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