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職業教育體系與特色(下)


新加坡職業教育的特色

在強化其職業教育的改革措施下,新加坡不僅順利翻轉職業教育在新加坡人心中的地位,更成為亞洲地區職業教育發展的楷模,廣受亞洲各國前來學習。而新加坡職業教育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幾點:

  1. 推行雙軌制職業教育培訓模式

新加坡在發展高等教育過程中,非常重視借鑑德國的「雙軌制職業教育培訓」模式,該模式包括學校學習與企業實習兩個部分,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新加坡理工學院於1991年7月開始推行「工讀雙軌計畫」,該計畫要求學生每周部分時段要至學院上課,其餘時間都在企業實習,邊工作邊接受實際工作訓練,並且須完成為期四年的課程,才能獲得文憑。

在「工讀雙軌計畫」下,企業能夠直接參與國家職業教育概念的構思與執行;學生能取得未來職業生涯所需具備的相關技能;並且人力市場能夠獲得技能適用之勞動力,各方皆可獲利。整體而言,「工讀雙軌計畫」為新加坡高階職業教育的核心,在此核心概念下,新加坡後續進一步推出「教學工廠模式」。

  1. 提出「教學工廠」的新教學模式

新加坡最著名的職業教育模式為其創建的新加坡式雙軌制「教學工廠模式」,教學工廠模式是新加坡職業教育在學習借鑒德國雙軌制模式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德國「雙軌制」職業教育為世界公認的先進職業教育模式,其職業訓練結合技職業訓練與學校學科訓練,將工作經驗與理論結合,該教育模式所訓練的學生,為企業所認可,並且畢業就職時更容易進入職場。但由於引進德國職業教育模式過程中,新加坡發現新加坡企業的規模小,無法成立專門且具有規模之培訓中心,因此難以完成高質量的技能培訓工作,使得德國雙軌制的複製有相當困難。有鑑於此,新加坡發展出雙軌制「教學工廠模式」。

「教學工廠模式」將現代工廠的經營管理理念引入學校,為學習者提供與企業相似的培訓環境和經驗學習環境,把教學和生產緊密結合。此教學模式不是傳統認知上的教學實習工廠,而是將企業的真實環境引入學校的實際教學中,使學生得以在一個近乎真實的環境中學習必需的各種知識和能力,為學生提供一個學以致用的學習環境與過程,使學生能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並具備動手技能,進而在畢業時即可進入職場,獨立承擔生產和設計任務。整體而言,「教學工廠模式」在現有的教育系統(包括理論課、輔導課、試驗課及工業項目等)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將職業教育與企業相結合,形成一種深層次的產學結合模式。此教學模式被各理工學院廣泛採用,數十年來為新加坡經濟發展培養大量具有多元技能的人才。

  1. 實行「混合型學徒計畫」並推展「見習生計畫」

新加坡於1992年7月開始執行「混合型學徒計畫」,規定私人企業的學徒必須先到國家工藝教育學院接受3~6個月的密集訓練,爾後才可進入公司做學徒。而「見習生計畫」則由企業選薪聘員工至學院接受為期3~6個月的訓練,之後再回企業進行半工半讀之生活。此兩項計畫皆為對學徒或員工進行集中訓練之培訓,一方面節省教育成本,讓學員可在短時間內提高職工技能;另一方面學員可採取邊工作邊學習之方式,有利學員將理論與實踐結合,為一有效率之培訓計畫。

在各計畫的推動下,新加坡成為亞洲地區職業教育發展相當成功之國家,其職業教育為德國「雙軌制」職業教育模式在亞洲的成功移植。德國「雙軌制」職業教育受到各國爭相學習效仿,但由於亞洲地區的文化不同,德國雙軌制職業教育模式並不適合直接套用,必須因應環境來調整。新加坡在發展高等教育過程中,非常重視借鑑德國的「雙軌制」,但同時也認識到兩國國情之不同,最終其在保留德國雙軌制職業教育模式基本特點的同時,創立一種適合亞洲國家的新加坡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因此新加坡職業教育廣受亞洲國家前來學習、效法和運用。

 

新加坡職業教育的其他特點

  1. 學生技能符合市場需求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設置專業,為新加坡職業教育的顯著特色。新加坡每所職業院校皆聘請企業專家擔任專業諮詢委員,以獲得其關於專業設置、教學設備配置、課程內容等方面之建議,適時調整專業設置和開發新課程,使得新加坡的職業教育能夠與市場人才需求緊密結合。

  1. 職業學校師資實務經驗豐富,且企業參與度高

新加坡職業院校非常重視專業教師的實踐經驗,錄用的教師源自各行各業,但要求專業教師在企業的工作經歷至少需3年以上,對教師的選拔標準十分嚴格。此外,在職教師每年須參加教學業務培訓,即時更新知識和技術。而這般實踐經驗豐富的師資力量,成為新加坡職業教育高品質的最佳保證。

在新加坡政府的積極改革下,新加坡職業教育體系逐漸發展起來,新加坡教育逐漸轉型為學術性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並進。通過教育分流,新加坡使各層次人才各得其所,並且幾十年來為新加坡經濟發展培養大量具有多元技能之人才,以尋求最優發展和最佳社會效益。

 

延伸閱讀:新加坡職業教育體系與特色(上)

作者:吳舒婷/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