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動與不動之間,感受國際人才流動趨勢


隨著地緣政治、新冠疫情和全球淨零碳排趨勢等因素,再加上台灣人口結構的快速高齡化和少子化,台灣企業對外正在加速全球布局的腳步,對內也開始思索如何能夠在量能快速萎縮的就業市場中,拓展人才來源的多樣化。以下由四個不同的人才來源為例,說明企業如何滿足求才的渴望,在台灣的企業員工,無論有無實際的國際移動,都可以在日常職務中獲得更多培養國際視野與跨文化溝通的機會,進而提升企業的整體國際化程度。

 

一、遠距聘用海外人才

這幾年的疫情與數位科技發展,增加了人們對於遠距工作模式的熟悉度,也讓許多企業接受遠距工作和雲端協作的新工作模式。企業也應該藉此機會跳脫求職者會受限於交通距離的舊有招募思維,甚至進一步把人才招募的思維跨越國界框架的藩籬,主動招聘居住在海外的優秀人才,例如聘用一位為了躲避戰亂而居住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的烏克蘭人擔任使用者界面設計師。此方式,一來可以透過遠距海外人才的無限可能性來滿足企業對於人才「量」與「質」的高度需求,二來也可以讓工作在台灣的同仁習慣與國際人才共事,以及獲得跨時區合作的經驗,三來,也是常被忽略但卻是最可貴的,可以藉由妥善的虛擬跨國團隊協作制度,從日常合作中讓團隊成員認識彼此所在國家的在地文化與運作思維(不僅只是讓海外成員認識台灣在地的文化和思維),並獲取寶貴的跨文化溝通和專案管理能力。

 

二、回遣海外子公司當地人才

跨國企業常會挑選總部的優秀和高潛力人才至海外子公司進行外派任務,許多高度國際化的跨國企業甚至也會有完善的回遣(inpatriate)制度,將海外子公司當地的經理人或優秀人才回派至總部加入管理或專案團隊,如選任柬埔寨首都金邊子公司的人資主管至台灣總部的人資部門任職,並參與東協人資業務的優化專案。此制度對於企業的人才需求和國際化程度會有很大的助益:第一,它讓企業內的人才流動可以不再是單向,而是雙向或是多向(如從柬埔寨派至泰國)的流動,甚至,如果此回遣制度能夠和職涯升遷做緊密連結,將會成為招募、培育和獎勵當地優秀人才的好方法;第二,它讓回遣人員對總部有更完整的接觸,總部同仁也可以更深入的認識回遣人員,以及海外子公司當地的文化與營運觀念,這會讓未來的跨國管理與合作關係更加融洽。當然,如同在外派制度上所注入的資源與規劃,企業也同樣需要在行前重視回遣人員的篩選和訓練,在總部期間的適應和融入狀況,以及回國後的職務規劃。

 

三、大專院校內的僑外生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最新的「大專校院學生數實際統計與預測值」數據指出,台灣大專院校學生數(包含博士生、碩士生、學士生和專科生)從102學年度開始,已連續十年下降,且預估將在五年後(116學年度)跌破一百萬,也就是,這一個台灣最重要招募新血的人才庫在過去十五年間已遽減了三十五萬人。然而,在大專院校中唯一有人數成長的是外籍學生,根據教育部資料,111學年度外籍學生約為十萬人,其中約65%為學位生,35%為非學位生,如交換生。就國籍而言,在台外籍學生主要來自於亞洲國家(86.8%),前三大國家分別為越南(22.9%)、印尼(16.1%)和馬來西亞(11.9%);就種族而言,27.3%的外籍學位生為僑生。近年台灣企業大舉前往東南亞布局,但對於是否和如何能找到精通東南亞當地文化和語言、且又熟悉台灣文化和說著流利中文的人才?卻是一個難以一時解決的沉重問號;然而,這群主要來自於東南亞國家的外籍生,在台求學期間,不只透過英文獲得專業知識,很高的比例也會學習中文和接觸台灣文化,這群外籍生的出現宛如一盞可以幫助台灣企業更深化東南亞當地市場的明燈。越來越多企業已開始把目光放到外籍生身上,開設產學專班或提供實習機會,搶先爭奪優秀的國際人才。隨著政府逐步鬆綁聘僱僑外生的評點配額制名額,又大力推動相關計畫來促進更多國際生來台就學與留台工作,以及許多專屬外籍生的就業平台和就業博覽會之設立,這群熟悉東南亞文化和具備三語(中、英和東南亞語言)能力的外籍生,將會是台灣企業滿足人才需求和推動國際化的一大重要支柱。

 

四、新住民與新二代

根據內政部資料,至2023年2月為止,因為結婚或移民到台灣的「新住民」已有近五十八萬人,其中近62%來自於中國,其他則主要來自於越南、印尼和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此外,根據新聞報導,擁有投票權的新住民第二代也達到四十萬,且依照教育部的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數據,這群「新二代」將占未來台灣本土就業市場的一成。因此,這近一百萬的人才庫,將是任何企業都不可忽略的新興力量,更可以成為有心提升國際化企業的一大助力。因為其成長背景,新住民和新二代有著和其他台灣人不一樣的優勢,如多層的文化背景,可以同時把台灣和原母國都視為家鄉、同時擁有雙母語的語言能力,但新住民和新二代的生活中卻經常要承受許多錯誤且不友善的標籤和歧視,而導致對自己的身分認同產生困惑與質疑。新住民和新二代不只可以成為嶄新的人才庫,更可以成為企業推廣多元文化的大使,成為同仁們不需要出國就可以看見多文化世界的窗戶,以及培育未來跨國管理人才的一大支柱,因為他/她們除了有跨文化和雙語的優勢,更重要的是擁有不用偏見評價他人的心態。

以上四種不同的人才來源,都將會更加受到企業廣為運用。相信你我身邊應該都曾經有與外國朋友互動、交流的經驗,今後這樣的情境更將會逐漸成為日常。無論自己的工作是否有機會進行國際移動,都能感受到國際人才的流動已成為一股不可擋的趨勢,並且將更多國際視野與跨文化溝通的機會融入每個人的日常工作與生活中,進而提升了企業和國家的整體國際化程度。

作者:王群孝/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理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