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能基準企業運用實作解析


企業在經營的過程中,面對與「人」相關的議題,往往有不同的思考,有些企業將員工視為成本,有些企業將員工視為資產,思維角度就決定了企業發展的未來。

早期,許多企業將員工視為成本,因此運用很多工廠化的管理模式來管理員工,期待追求效益極大化,在工作職缺有限的時代,這樣的模式往往可以為企業帶來極大的管理效益。

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現在員工的自主選擇權增多,對於工作的定義不再是為了「五斗米折腰」,而是希望在工作中可以發揮所長,或是有所學習,才願意全力以赴投入工作。企業對於員工的「投資」與獲得的「報酬」呈現正相關,此時,可以發現一個經營成功的企業往往將員工視為「資產」,想辦法透過替員工「增值」,來為企業「加值」。

話雖如此,如何為員工「增值」往往是許多企業迷惑又頭大的問題,如果貴企業如果有類似的問題,不管企業的規模多大,也許可以參考勞動力發展署所建置的「職能發展應用平台」所提供的職能基準相關資料。

職能基準(Occupational Competency Standard-OCS)指產業創新條例第18條所述,為由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或相關依法委託單位所發展,為完成特定職業或職類工作任務,所應具備之能力組合,包括該特定職業或職類之各主要工作任務、對應行為指標、工作產出、知識、技術、態度等職能內涵。

簡言之,「職能基準」就是由政府直接訂定各產業的人才基本規格標準,內容包含各產業中常見的職業基本資料、工作內涵與能力內涵等,協助企業可以做為人才運用的參考。這樣的資料到底有多少參考價值?筆者多年前有幸擔任業界專家角色,曾經協助數個職業相關能力內涵之定義確認,根據協助檢視與建構相關資料的過程,在此建議企業可以從以下角度好好運用這系列寶貴資料,作為企業內部人力資源管理與發展之基礎,相信將有助於提升人才資產的使用效益。

 

一、職位執掌定義

一家企業的經營過程中,成功定義每個職位執掌至為重要,它牽涉到內部的分工與權責劃分,如果沒有做清楚的分工,常常會有多頭馬車的狀況發生。

在「職能發展應用平台」中,有清楚呈現相關產業的職業基本資料(職稱、所屬行業別、說明與補充事項)與工作內涵(工作描述、級別、主要職責、工作任務等),這些資料可以做為企業重新檢視內部職位執掌是否有一致,或是否有需要增減之處,以相關資料為基礎再延伸出因應市場所需的其他職位執掌,將可以讓整個人事制度更為完整。

 

二、招募面談題庫

持續尋找合適的人選對企業而言至為重要,是無法停止下來的工作,不管是第一線從業人員或是中高階主管皆是如此。不過在找人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一個很大的問題,即應徵者是否合適並無一定的標準可依循,最後常憑感覺決定錄取與否,也因此常常有找錯的人上車的狀況發生,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為了避免上述問題的發生,招募面談題庫的建立非常重要,在「職能發展應用平台」中的職能基準與職能單元資源,就可以結合在招募面談中常見的行為事例面談工具,來設計與該職位相關的題庫。透過有系統的題庫設計,將能作為協助辨別應徵者是否合適的參考依據。

 

三、訓練課程安排

從筆者長年輔導多家企業舉辦教育訓練的經驗可以發現,持續且有系統地舉辦教育訓練,能夠提升人員向心力、降低離職率,更能提升員工的本職學能,進而讓工作效率與效果有效提升。

不過到底要用怎樣的方式辦訓?要安排怎樣的訓練為佳?在「職能發展應用平台」上所提供的職能相關資料,有詳列各產業職位的能力內涵(工作產出、行為指標、知識、技能、態度等),更有建議的課程方向可以做為辦訓參考,這些資料都可以聚焦辦訓的重點,減少訓練規劃所要花的時間。

 

四、人員能力落差

企業內部訓練課程安排後,如果只是為了辦訓而辦訓,其實意義不大,教育訓練的安排,最終乃期待『訓用合一』,而訓用要合一的關鍵,在於受訓的人員能力是否符合相關工作的需求,此時如何辨別員工受訓後的能力是否提升,成為首要課題。

在「職能發展應用平台」所提供的職能資料中,有將各產業職位職能分成六級,清楚定義每個層級的能力內涵說明為何,例如:第一級為能夠在可預計及有規律的情況中,在密切監督及清楚指示下,執行常規性及重複性的工作。且通常不需要特殊訓練、教育及專業知識與技術;第六級為能夠在高度複雜變動的情況中,應用整合的專業知識與技術,獨立完成專業與創新的工作。需要具備策略思考、決策及原創能力…等。

相關資料經過彙整與收斂,將可以作為檢視員工的工作表現,作為後續訓練再深化的參考指標,對於訓練資源的使用與聚焦,有大大的幫助。

以上介紹勞動力發展署所建置的「職能發展應用平台」,對於企業而言,有如一個寶庫,值得企業入寶庫好好挖寶,對於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與發展有很大的助益。

作者:盧冠諭/行知學思有限公司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