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次職涯多向度發展 全程建構退休更精采


人生職涯中,你會換幾個工作?又是否曾規劃過幾歲退休?退休後的生活狀態又是如何?從初入職場到退休規劃,這三個問題,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生涯過程。根據人力銀行業者統計,臺灣的上班族在職涯中平均會換6到8個工作,美國工作者也有平均換7個工作之説。勞動部2018年統計指出,臺灣勞工平均退休年齡分別為男性62.8歲和女性60.7歲,而勞基法修法後,將強制退休年齡從60歲提高為65歲;而大多數人以為的退休生活是含飴弄孫、寄情山林⋯。

其實,退休生活跟絕大多數人的想像並不相同,由於各社團招募志願者的力度與日俱增,加上終身學習影響所及,還有各式社群隨著網路平台蓬勃發展,使得退休者的生活風貌益加豐富化,甚至出現退休後比退休前更忙碌的景況。

工作職涯發展事關生活品質,從「生活事件壓力量表(Holmes-Rahe Stress Scale)」中可見關連。這是由美國華盛頓大學Thomas Holmes與Richard Rahe博士共同開發的量表,其中羅列43項重大生活事件的壓力指數,而與工作職場相關事件共有9項,壓力指數都相對的高(詳參表一),可見工作職涯的變化與生活壓力息息相關。

 

表一、生活事件壓力量表與職涯相關事件排名與分值

事件

生活事件

事件壓力程度價值(分值)

8.

被解雇

47

10.

退休

45

15.

事業再適應

39

16.

經濟狀況改變

38

18.

換不同的工作

36

22.

工作職責的改變

29

26.

妻子開始或停止工作

26

30.

與上司不合

23

31.

工作時間或條件改變

20

*本量表羅列43項生活事件,分別標注壓力分值,完整量表中壓力值最高排名第一的生活事件為配偶死亡,分值100。

出處:Holmes, T. H., & Rahe, R. H. (1967). The 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11(2), 213–218

 

欲降低生活壓力指數,就必須對職涯發展有全程的認識與建構。現代人平均20歲初入職場,臺灣男性平均工作42.8年,女性是40.7年,一般來說職涯的黃金期就是30年左右。

內政部在2021年公布「2020年簡易生命表」,臺灣人平均壽命是81.3歲,其中男性78.1歲、女性84.7歲,迭創歷年新高,這代表退休餘命平均近20年。除延後退休趨勢外,二次職涯發展的議題,成為備受關注的新焦點。

若以退休做為職涯的分水嶺,退休前後分別為一次與二次職涯發展階段。最近拜訪一位過去服務於公法人的朋友,退休後他轉戰到社會企業,啟動二次職涯發展。接下來分別從延後退休和二次職涯兩個構面,開啟在職場中對於職涯發展全程建構的認識,及早著手準備,才能續寫生命的精采!

 

延後退休原因探索

延後退休是職涯發展的一種選擇,而且不能僅從平均壽命單一觀點切入來看,未來在研修勞基法時,不宜以平均壽命延長的角度,做為延長強制退休年齡的依據,實務上並不會因此而保障了中高齡工作者的工作權,因為選擇的標準仍然在企業單位與勞動條件本身。

選擇退休的工作者,促成決定的原因有三,一是基於經濟能力的考量,退休之後欲維持一定的生活水準,必然需求一定的經濟條件,在經濟條件不允許的狀況之下,一般人是不會選擇貿然退休的,對照日本已然浮現「下流老人」問題,許多高齡者受限生活經濟條件,儘管已退休仍需要有收入,退休的一大前提就是經濟無虞。二是職涯轉換使然,符合退休資格,加之又有下一段職涯發展的目標,是做出退休決定的一大誘因。三是生活需求的改變,年輕時為養育兒女放棄工作,到了中高齡時則會為照顧雙親選擇退休,生活需求的改變也反映在健康上,許多人選擇退休,是因為健康亮起了紅燈。

綜觀上述三個支持退休的原因,工作者之所以選擇延後退休的理由也就昭然若揭了,在經濟條件不許可,或是沒有退休後職涯或生活安排規劃,再加上沒有生活或家庭需求的改變做為拉力,持續工作到法定強制退休年紀,就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行為。

通常延後退休也是一種安於現狀的表現,不想要生活有太大的變動,能夠工作就盡量工作,同時工作也符合中高齡的勞動條件,也就沒有必要選擇提早退休。

 

二次職涯轉型發展

二次職涯發展除了延續一次職涯的專業之外,更可以藉轉型開展多向度的可能性。人生二次職涯規劃,可以工作、可以創業、可以營利、可以公益,有著多向度實現自我的機會,尤其在經濟條件許可的大前提下,生命可以走出許多不同的道路。

新加坡知名社會企業銀泉(Silver Spring)的創辦人Helen Lim,曾任職美商公司人力資源高階主管長達40年,她的二次職涯是從退休後62歲創業開始的。退休進入第5個月時,她參與新加坡健康集團(Sing Health)的銀齡連結計畫(Silver Connection Movement),意外開啟了創業人生。銀齡計畫是為運用像Helen一樣,具備人力資源與培訓技能的人才,幫助集團內的熟齡工作者以及退休者,按自身興趣充實相關職能,以延後退休或退休回任而發起的計劃。

Helen在為退休人士安排培訓時,聽到許多人退休的心路歷程,她說:「有位年近70歲的退休護士跟我分享,退休後第一年很美好,但之後生活就變得沒有意義,想找些事做,卻又不知道做什麼。」因此萌生她創辦銀泉長者人力銀行的動力。Helen Lim創辦多家企業,包括長者人力銀行和僱用高齡工作者的咖啡廳。

相對寬裕的經濟能力與前段職涯的豐富閱歷,使得二次職涯發展者有了更多元化的選項,甚至包含無償的公益工作和志願者,都會成為二次職涯發展的選項。

 

擴展生命的寬廣度

第一段職涯黃金30年,點滴蓄積二次職涯的能量,人生再來一次,續寫精采之外,更能增加生命的寬廣度。

人生的探索不因退休而止步,退休後正式拉開二次職涯的序幕,但高齡者的友善職場是需要被孵化、教育,甚至是需求培育與能量投資的,若雇用高齡者反而要增加更多的企業責任與義務,又有多少公司會主動創造中高齡的工作機會呢?

隨著高齡化社會的到來,青銀共創的概念被普及推廣,老老照護、老齡工作機會創造,都成為嶄新的社會議題,另一方面少子化所形成「生不如死」的現象,著眼企業未來人力資源需求,必須主動投入中高以至高齡者的僱用開發,打造友善的職場環境。

以臺灣麥當勞為例,早在十多年前就開風氣之先,提出雇用二度就業女性的做法,過程中包括相對的工作分析、工作流程重塑、延長培訓期間,為二度就業女性融入職場做好配套。如今人力資源面對的困境,是預見勞動力供給的不足,因此開發中高齡勞動力將是有效的解決方案之一,而相關的工作研究、流程改造以及培訓配套,才是具體落實的行動方案。

除企業面對勞動力需求長期佈局,投入解決方案之外,政府也應重視環境的創造,對於主動投入中高齡工作機會創造的企業給予獎助,並提供輔導、培訓的資源措施,營造與引導企業從開發中高齡人力資源,建構多向度管道因應可能的勞動力短缺情況,就業者、僱主、以及整體社會,都要提前做好準備!

作者:李培芬/社團法人臺灣服務業發展協會總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