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老年經濟安全、銀髮及高齡就業現況和國際比較
臺灣人口正快速老化,截至2021年8月底,我國65歲以上高齡人口已達到388萬9,986人,占16.59%,並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國發會也預估到2030年,我國55歲及以上佔勞動力人口之比率,將從2020年的16.6%上升到2030年的23.8%;2028年15-64歲工作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將減少至三分之二以下,正式結束人口紅利。15-64歲與65歲人口相對值所計算出的扶老比也來到22.5%,並開始持續上升,顯示「勞動力銀灰化」與「世代不均等負擔」的趨勢,已成為我們要共同面對且無可逃避的挑戰。臺灣也將與韓國一同以相對最短的時間從高齡社會邁入超高齡社會(如表一)。
國別 |
65歲以上人口所占比率到達年度(年) |
轉變所需時間(年) |
|||
---|---|---|---|---|---|
高齡化社會(7%) |
高齡社會(14%) |
超高齡社會(20%) |
7%→14% |
14%→20% |
|
臺灣 |
1993 |
2018 |
2025* |
25 |
7* |
韓國 |
1999 |
2018 |
2025* |
19* |
7* |
日本 |
1970 |
1994 |
2005 |
24 |
11 |
美國 |
1942 |
2013 |
2028* |
71 |
15* |
英國 |
1929 |
1976 |
2025* |
47 |
49* |
德國 |
1932 |
1972 |
2008 |
40 |
36 |
說明:*表示為中推估結果,其他無標記表示為實際值。
資料來源:國發會2020-2070人口推估報告,周玟琪(2021)研究團隊整理製表。
因應人類「百歲人生」的到來,在教育、就業、退休的傳統線性人生發展模式,也開始出現更多樣化的生命組合,不論是第二人生、第二次收成人生或是C型人生等都是類似的表達方式。其中,工作的價值將隨著個人生命的自我實現層次,從個人成就的實現,擴大到如何貢獻與服務他人與下一代。馬斯洛的自我實現五大層次,在其晚年已修正為「自我超越」,因為自我實現是個體層次,也不是人生的終極目的,而「自我超越」才能滿足社群共同體的需求、認同與責任。老子道德經亦提及「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都是將肉體的層次提升到精神層次。長壽一方面是一種成就,但長壽也可能成為風險,這與老年經濟安全與健康促進與社會連結都有關係。
根據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 2019)之國際比較,我們可發現2016年臺灣65歲以上老年貧窮率為22.6%,同期南韓為43.8%、日本為19.6%,臺、日、韓都高於OECD平均之老人貧窮率13.5%(如圖一)。而日本目前的65歲以上人口已超過28%,高齡化程度超前臺灣二十年,日本在200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我們在臺灣已陸續呈現日本的「下流老人」或「孤獨死」等社會問題。
圖一、臺灣與OECD主要國家老年貧窮率之比較
隨著人口快速老化,除了長期照顧、勞保年金改革與健保財務收支平衡等社會安全體系之永續健全化,亦需重視老年整體經濟安全、人力資源再運用、銀髮儲蓄消費等銀色經濟發展議題,尤其是如何在注重經濟發展的同時,兼顧人民生活福祉與平等發展機會,建構世代互助共好的社會生活環境,並結合臺灣的科技發展優勢,如支持相關就業輔助科技研發等,才有機會將人口高齡化的挑戰,化危機為轉機。
在促進老年經濟安全與社會保障方面,臺灣勞工55-64歲就業率僅有47.0%,在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 38個國家中,排列在倒數第五名(如圖二)。與臺灣目前人口老化程度接近的韓國為66.6%、日本76.8%、美國60.3%、英國67.0%、德國71.8%。2019年臺灣的55-59歲女性就業率更直接下滑至41.9%(50-54歲時仍有60.5%)、同年齡的韓國女性為61.7%、日本為73.2%(勞動部國際勞動統計,2019),反映出我國女性可能因需要照顧家中長輩而提早離開勞動市場,我們需更為積極因應「隱形照護危機」,不論工作者職位與階層高低,皆可提供面臨長輩家庭照顧壓力而有工作需求者更為有效的支持。
圖二、2020年各國55-64歲就業率
整體而言,臺灣在2020年平均就業率為56.9%,但是55-64歲就業率為47%、65歲以上就業率為8.7%,兩者都低於平均就業率;但當我們對照其他幾個主要國家,如韓國、日本、美國、英國、德國等國,都可發現55-64歲就業率普遍高於平均就業率;65歲以上就業率則以韓國最高、日本次之,瑞典、美國、英國高於臺灣;而德國、法國、義大利等國都低於臺灣(如圖三)。因此,未來我國對於55-64歲就業率的提升至少要先達到平均值作為努力方向與目標。
圖三、2020年我國與主要國家55-64及65歲以上就業率
2019年11月15日立法院三讀通過「中高齡者與高齡者就業促進法」。在第一條立法目的,即提到「為落實尊嚴勞動,提升中高齡者勞動參與,促進高齡者再就業,保障經濟安全,鼓勵世代合作與經驗傳承,維護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權益,建構友善就業環境,並促進其人力資源之運用」。未來如何幫助在職者穩定就業、退休者再就業、失業者能再就業、促進青銀世代經驗技術傳承、建置退休人才資料庫及普及化的「地方銀髮人才服務據點」,以開發臨時性、季節性、短期性、部分工時與社區服務等就業機會與媒合,都將有助於我國高齡長者在地老化與在地就業的理想實踐與立法宗旨的落實,也將直接有助於工作生命週期的延長與工作價值的拓展;並更透過漸進退休與世代互助團結法制化,促進臺灣社會內部融合,進而落實永續發展願景。
參考資料:
- 周玟琪(2019),迎向人盡其才與年齡融合的超高齡社會:因應臺灣勞動力已銀灰化的未來。國土及治理,第七卷第一期,頁 45-57。
- 周玟琪(2020),高齡社會就業、勞動短缺與AI科技時代已經來臨:挑戰與因應。就業安全,109年6月號,頁 71-82。
- 郝鳳鳴(2017),高齡社會勞動與社會法之挑戰與因應。全國律師,21卷第2期,頁21-30。
- 勞動部(2020),108年國際勞動統計。
- 國發會(2020),2020-2070人口推估報告。
- 國發會(2021),2030年整體人力需求推估。
- OECD (2019), Pensions at a Gl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