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下的臺灣勞動市場


近日問一位碩士班即將畢業的同學,畢業後有何打算,他告訴我,準備考試,尚不準備就業。短短的一句話,就可體會出今年畢業同學的辛酸。

在政府宣布因新冠疫情全國進入三級警戒的情況下,許多商家不得已拉下鐵門,暫停營業。而此對於臺灣的商業及服務業影響很大。事實上,除上述內需產業外,臺灣的高科技行業中,與出口相關的行業,在現今歐美市場漸漸解封後,已漸有復甦跡象。

就美國來說,其勞動市場中,也出現了一些「求」大於「供」的現象,美國的分析認為,在過去這段期間,因政府發放不少救濟金,再加上失業保險金放寬了給付標準,讓不少失業者成了怯志的工作者,他們一時間也沒有重新投入勞動市場的意願,因此形成美國勞動市場的一個「暫時性?」勞動力短缺的特別現象。

美國勞動市場的情形,當可做為臺灣勞動市場的借鏡。在疫情肆虐下,依美國麥肯錫發布的《後疫情時代的未來工作趨勢》報告顯示,許多與人接觸的工作,在疫情期間,改為如線上非直接接觸方式之後,即使在疫情結束,這些線上交易模式也不會再回到原來接觸的模式。或許我們可以說,這些線上交易的模式,它的規模不會縮小,更有可能會再擴大。

若此,在臺灣未來的勞動市場中,這種可能的趨勢也值得需求方的工商企業及供給方的莘莘學子們做參考。在上述可能的趨勢中,就企業而言,線上的交易模式,不論是B2B或是B2C,是否都能有足夠上線的軟、硬體模式及操作能力,就是關鍵性因素。由於臺灣以中小企業為主,在許多方面,其資訊化的能力都十分有限,實須劍及履及的從旁協助,方能有效地因應這疫情下,新時代的到來。

就學生而言,能多運用網路並有一定的程式寫作能力,是新時代下的必要利器與工作能力。事實上,現今網路程式的應用與寫作能力,它與英文一般,都是未來在職場上,可持續成長與進階的能力;為此,不論科系、不論學院(如包括文學院),都有必要快速地因應此一時代的變化與需要。

爾今,在網路AI的時代裡,常被提及的一個危險的專業例子就是「會計學」,由於電腦智能的快速成長,許多會計(及記帳)的相關步驟都已標準化及程式化,故若無其他特別「節稅」的考量,這是一個可大量取代人工的領域,因此,在這個專業裡,除非特殊高端的財會主管,這將會是個快速萎縮的行業。其他如運輸、倉儲及收銀員等行業均是。而若臺灣整體應用的速度較諸於其他國家為慢時,就一定不利於臺灣對外的競爭力,也一定會不利於臺灣日後在國外市場的爭取。

「微解封」對臺灣的勞動市場有幫助嗎?一般的攤商或許在此一政策下能得到少量的商機,但那只是夠糊口而已,或許,連糊口都有困難。疫情下,就臺灣的勞動市場而言,它一定會影響到廠商對勞動的需求,畢竟,勞動的需求是引伸性需求(derived demand),若是沒有強勁的商品與勞務的新需求,何來須新增人手的「引伸性」需求?

再者,上述不論是生產、管理、研發、銷售等相關科技上的使用,所帶動出來的高技術人才的需求,也當然是另一種形態的人力「引伸需求」,若是這一方面的需求大,自然就能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從而能因更好業績而能激發出人力上新增的「引伸性」需求,故能形成一種可貴的「善循環」。為此,當前的問題與挑戰在於,如何在現今的環境下,讓這種善的循環能被啟動,且能被加速。

在新冠疫情肆虐下,吾人既無法逃避,亦無從忽視;其實,我們可好好檢討,除抗疫外,能否以高科技、線上及AI的方式,積極地因應企業在生產、研發、銷售、管理等各方面,在降低人與人直接接觸下,是否仍能順利運作的最佳時機。法國小說家狄更斯在他的《雙城記》小說中留下的名言:「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正是現今最佳的註解。

在檢討當前臺灣所面臨的情況時,不論是需求面及供給面都須認真地檢視。就需求面來說,我們須從企業面來看,企業在面對現今的情況時,是否都有良好的線上操作的軟硬體相關準備?並且能建立起成熟的企業文化、制度與運用能力?

另就供給面來說,我們的相關大專教育,是否有不分科系別,培養學生在必要各軟體操作上的能力,其實它猶如商學院的會計及微積分般,應是新增的必修學程,且也應擴及到各學院(及文學院)。只有在具備科技操作能力的人才充分供給到企業界後,除能積極配合企業界數位化的努力外,對於許多能力較差的中小企業,亦可協助其IT化、線上化,並與AI 接軌,方為正辦。

俗話說:「當海水退去,就可以看出誰在裸泳」。而若我們現今相關的企業仍在裸泳,那麼,就須左手(供給方)與右手(需求方)合力且快速地把泳衣穿拉起來,才是最快、最有效避免尷尬與不足的方法。

作者:單 驥/國立中央大學榮譽教授,臺灣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APIAA)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