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跳脫框架,從零工找回對生命的熱情


出走體制來自於「自我」意識的提升

根據109年勞動部青年薪資的調查,在15至29歲青年工作者中的平均薪資為31,603元,對於大多數的企業主而言,這可能只是一個「平均」給薪的標準,然而對於部分被動選擇進行零工經濟的工作者而言,他們可能較易感受到職場工作的不公平、薪資不滿足、或理想與現實的落差。特別在教育普及與媒體的渲染下,許多「斜槓青年」在媒體分享零工工作的優勢,甚而激發個人對於「群體工作」的不信任。而個人在受教的經驗也會影響職涯選擇,高受教水準下的當代青年,比起過去更重視自己的主觀感受與社會正義,因而他們面對於自己所感知的「不公平」、「不合理」與「不正義」會更促使他們選擇能實現自我理想的歸屬。

 

總體經濟環境vs.個體經濟型態的機會利益

而對於職場狀態的影響,最大的莫過於是每個時代的環境條件。在2020年開始大肆爆發的新冠疫情的影響下,有許多企業因疫情的影響而關閉或暫停營業,導致許多的勞工面臨無薪假或受到資遣。隨著國內外經濟條件的低下,更多不穩定不利於大型企業對於勞工權益的維護與保持。

選擇「零工」的工作者,其實比起更多失業、待業的人們,更有著想要維持個體價值的念頭,這是一種「個體微型創業」的概念延伸。以下是筆者曾訪問的三位零工工作者(經匿名變造並經當事人同意),經統整分析後發現他們多遭遇了職場的制式化、同事關係的不穩定、自身信念的相悖、感受到自己不被重視、職場歧視、職場霸凌等。最後,他們都離開了原本的工作崗位,選擇成為零工工作者。這雖然有著較多風險需要承擔,但反而使他們更發現人與人相處的簡單與純粹。除了直接面對被服務者之外,他們也在顧客的在口耳相傳之下建立口碑,獲得繼續維持此工作型態的動機與熱情。

《案例一》

「向葵是一位有過三段工作經驗的青年,對於她而言,每一次的離開都有著許多對於職場的懷疑。她的信念是『創造有價值與意義的企業訓練課程。』第一份工作時她帶著熱情,但隨著時間拉長,卻覺得自己變成了被利用的小妹,領著不符心血的低薪任憑主管使喚,最後不堪而離職。在幾份工作的面試中,儘管多會與主管提到自己的理想與堅持,但實務上總無法自主,甚至受到長官的揶揄和同事的誤解,最後在心力交瘁之下選擇辭職。她在待業的過程中兼職餐廳服務生;兩年後,由於求學的企圖積極,找到一位想法契合的企業導師,參與該團隊,進行接案的工作。」

《案例二》

「棋進曾是一位跨國工作者,他一直嚮往著自己能如電影中飯店的專業櫃檯接待員。然而當他到了澳門的飯店工作時,才發現一切不如他所想像。生活充滿了制式與重複,感覺到自己的工作熱情常被客人利用與糟蹋,生活上也常常因為工作忙碌累得忘記三餐,身體開始吃不消,無法再繼續這樣沒有自我的壓抑生活,最後辭職返臺。待業的他表示自己的身體需要調養,另一方面也兼做自己有興趣的工作,如:手工藝課程、廣告設計等,以此為生。」

《案例三》

「劉石在幾個單位工作過,但由於都是一年一聘,父母為他擔心工作不穩定,也希望他兼做其他的工作以賺取退休金。劉石因此漸漸開始在本職外接洽了不同的工作,開發自己不同的專長。這讓他看見不同的職場工作與機會,也讓自己在生涯規劃上有不同的開發與人脈上的認識。」

 

出走的原因:職場因素與個人因素

在進行零工工作者的訪談中發現,當代工作者選擇零工工作的原因出自:一、職場因素:1.職場的升遷管道有限;2.職場的人際氛圍不佳;3.工作場域的關係網絡不好;4.與主管的關係不佳;二、個人因素:1.自我價值與工作的矛盾衝突;2.主觀認為薪水與付出的不平衡;3.身體無法負荷職場生活等。

個人職業選擇的內在歷程:「需要」、「想要」、「得到」與「體悟」

若進一步分析,我們發現職業選擇時有幾個階段:「需要」、「想要」、「得到」與「體悟」。這代表著一個人在求職的過程中會先思考自己「需要」什麼。當這一個階段滿足後,自己會再進一步去想自己其他的內在需求「想要」什麼與是否「得到」。而在這樣的往復歷程中,個體會因此接受到一種內在得到的「體悟」,進而選擇職業的去留評估。

以案例一為例,向葵在一開始的職業選擇中,職業選擇的歷程有:

「需要」:生活上所需的經濟來源、實踐「企業訓練」的價值;

「想要」:獲得「自主」規劃課程、學員「認真」參與的感受、工作的「自主性」;

「得到」:不符合自己預期的薪資水準、學員的消極態度、同事關係不睦等;

「體悟」:需要與主管進行較好的溝通,了解彼此的薪資期待,改善自己的同事溝通。

 

零工經濟興起,反映了職涯觀念的時代演變

零工經濟的興盛代表著一個時代的職涯觀念變遷,從過去大企業的資本擴張主義,轉移至新興個別化經濟趨勢。這樣的經濟型態更重視工作者本身的心理經驗與需求,促使工作者進行自我經營:隨著「自己想要的收入」、「自己想達成的目標」與「自己想追求的價值」決定願意付出多少努力。而面對「自媒體興盛」與「他可以,我也可以!」的模仿效應,或許零工經濟對這時代的工作者而言更像是一種流行;另一方面,從心理發展的觀點而言,「斜槓」氛圍下所營造出來的存在模式,倒使得個人能「滿足自我全能」的想像,這一來,卻使人重新獲得自我的掌控、存在的意義與工作價值的延伸。

 

參考資料:

  1. Leo Chu (2020),零工經濟下的低薪,青年能不無奈嗎?,uMedia
  2. 洪雪珍(2018),打零工時代來臨?如果正職有好薪水,誰要打零工,yes123求職網
  3. 鄭閔聲(2018),零工經濟來了!開創多職人生的新時代
  4. 林錦慧(譯)(2019),終結失業,還是窮忙一場?:擺脫了打卡人生,我們為何仍感焦慮,還得承擔更多風險(原作者:Sarah Kessler),寶鼎出版
  5. 許恬寧(譯)(2018),自由工作的未來:零工經濟趨勢的機會與挑戰(原作者:Marion McGovern),天下文化
  6. 楊璧謙(譯)(2019),沒人雇用的一代:零工經濟的陷阱,讓我們如何一步步成為免洗勞工(原作者:James Bloodworth),遠流出版
  7. 羅耀宗(譯)(2018),零工經濟來了:搶破頭的MBA創新課,教你勇敢挑戰多重所得、多職身分的多角化人生(原作者:Diane Mulcahy),天下文化
作者:洪鵬翼/諮商心理師,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諮商心理組博士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