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零工經濟及非典型就業的趨勢對青年職涯發展之影響


非典型就業之趨勢與其負面影響

在全球化或風險社會的大環境下,企業與組織環境受到影響,包括外包(outsourcing)、境外投資(offshoring)、組織瘦身(downsizing)、企業併購等都是常見趨勢。換言之,這個全球化及組織環境劇變的趨勢,指向一個關鍵變化,即工作本質改變或稱「彈性化工作」或「非典型就業」的趨勢。所謂彈性化工作意指在工作時間、工作內容、地點、勞僱關係契約等方面都不再穩固不變。所以傳統工作型態—全職工作、清楚職務、涵蓋生命週期的職涯模式正在削減,而兼職、臨時工、個人工作者等非典型就業型態漸趨增加。

「非典型就業(atypical employment)」是建立於非典型僱用關係的一種工作型態,亦即非全時、非長期受聘僱於單一雇主或一家機構的關係。簡言之,非典型就業者就是指全時薪資就業人員(full-time wage employees)以外的工作者,我國係指每日工作滿8小時或每周工作滿40小時稱之。雖然非典型就業的可能型態很多元,但大致可歸納出三種較常見非典型工作類型,包括︰1.部分工時工作(part-time employment),工時低於全時工作,如兼職或工作共享;2.暫時性工作(temporary employment),工作契約為臨時性;3.派遣工作(dispatched employment),雇主(派遣單位)與用人單位(要派單位)不同的工作(鄭津津,2011)。

相關文獻指出非典型就業產生之問題,大致可以歸納出四項,包括︰勞動條件較差、同工不同酬、就業雇用不安全性、生涯發展困難等。

1.勞動條件較差

王雅雲(2011)分析了99年度主計處人力運用調查,結果顯示,99年臺灣非典型就業者平均每月主要工作收入較低,假設將工作時數換算成相同基準下,非典型就業者之工作收入也只有正式工作者之72.8%。除了基本工資外,還有其他福利之問題。謝文元、李易駿(2007)曾對10位臺灣青年訪談他們的非典型工作經驗,結果多數受訪者表示,「自己的工作時間和工作內容與正職的員工都差不多,但是薪資、福利及保障都比正職員工差」。福利方面,青年提及沒有加班費、升遷空間;其他年終、三節獎金、退休金、旅遊補助、其他津貼等都比正職工作者差。

2.同工不同酬

由於派遣工作者其服務的事業單位並非其僱主,因此派遣工作者若與正職員工工作相同,但派遣公司常提供較低的勞動條件與待遇,因而造成「同工不同酬」的現象。而短期工作契約的臨時工作者也同樣基於勞動契約與聘僱關係之差異,也造成明顯「同工不同酬」的現象。由於同工不同酬涉及組織正義缺乏的問題,將影響工作者工作動機及工作滿意等。

3.就業不安全性

非典型就業之工作型態本身就代表工作契約的不連續及不穩定性,當然對於工作者而言就需要承受就業不安全性。謝文元、李易駿研究之受訪青年,最擔心的就是「期約到了怎麼辦?」。部份受訪青年的工作呈現非常不穩定的狀態,就是不斷在非典型就業之間轉換的循環過程。由於非典型就業之本質上就是組織人力之彈性運用,因此隨產能、市場需求來調整也是自然的事。但勞動契約與僱用關係之不穩定性帶給工作者焦慮、不安全感。

4.專業發展困難

由於非典型就業之僱用契約不連續,這也造成工作者之專業生涯不易累積,難持續發展。謝文元、李易駿(2007)研究之部分青年提到,自己所做的非典型工作其工作內容簡單、缺乏技術性及挑戰性。而且他們研究的案例顯示,確實有部分青年是從非典型往典型就業職位流動;但也有部分青年是不斷的在不同非典型就業位置間轉換。此外,學者還提到一因素,因為非典型就業的工作不連續,單一受僱期間短暫,故很難獲得充分的教育訓練機會並且提升技能。整體來說,非典型就業之勞動條件較差加上雇用之不安全性,最後還有跳脫不出非典型就業循環之生涯發展困境,使得有學者將青年世代易落入此艱困處境的人稱為「窮忙族(Working Poors)」。

在非典型就業之趨勢下,相關文獻指出對青年職涯有明顯負面影響,包括:勞動條件較差、同工不同酬、就業雇用不安全性、生涯發展困難等問題。因此像是新北市政府便提出及實施「非典型勞動青年轉正職輔導計畫」,便是希望協助青年脫離前述非典型就業的不利處境。

 

零工經濟或斜槓生涯所給予的新希望

有趣的是在前述非典型就業之趨勢下,近年開始出現另一種論述聲音,主要認為非典型就業或彈性化工作型態反而有利於新世代工作者建構更自由、更自主性的生涯,而不用被侷限在傳統終身雇用的全職工作架構中。包括Mulcahy (羅耀宗譯,2018/2016)提出「零工經濟(Gig Economy)」的新型態,主要是透過網路科技平臺媒合,讓工作者有自由空間自主選擇工作內容、工作時間及長度。另外,Mulcahy建議「零工經濟」下的理想工作型態,認為工作者應建立自己獨特的工作多樣化組合,以便善用自身的經驗、技能與興趣。

Kuang(2017)在《斜槓青年》一書中,首度提出「斜槓」取向職涯,之後蔚為風潮。Kuang主張後福特經濟時代關注的是個人技能的交換,而非貨物的生產,而斜槓職涯是一種回歸個人自我的歷程,擺脫傳統體制及科層的束縛。而後Wapnick(朱靜女譯,2018/2017)在其專著中進一步提出「多重潛能者」(multipotentialite)概念,並將多重潛能者適合的工作型態分為四種。其中一種即「斜槓模式(Slash Approach)」,指同時擁有兩份以上兼職工作或事業,在不同職業間切換角色。換言之,若零工經濟是指新經濟趨勢下的就業環境,那「斜槓」取向職涯是指個人選擇多樣化組合之工作型態,「多重潛能者」則是個體之特質是具有多重潛能與需求的,不能被單一專業領域或職業角色所定義。

就概念定義來看「非典型就業」與「斜槓取向職涯」並沒有太大不同,僅有差異在於零工經濟或斜槓模式強調網路科技平臺創造之新經濟環境。因此「共享經濟」便認為透過網路科技平臺可創造供需有效媒合機會,將閒置資源做有效供給,物盡其用,例如Uber、Airbnb等,閒置資源可能是空房間、未使用車子、空餘時間或人力等(黃岳永,2019)。

但回到本文關切的主題,非典型就業或零工經濟究竟對青年職涯發展之影響如何?是如過去論述所指,非典型就業創造出勞動條件更差、雇用更不穩定的就業環境與結構,致使青年生涯發展更不利;抑或是零工經濟提供更多片段工作機會、更多元的可能空間,讓青年可以自主選擇與設計其多樣性職涯呢?看似矛盾的答案或論述,過去卻像平行時空各自表述,以下我們透過相關實證研究之結果來進一步思考及回應此問題。

 

相關實證研究之發現

李姵儀(2019)曾深度訪談及分析4位非典型就業青年之生涯發展歷程,其中2位派遣工作者,2位部分工時者。結果發現,2類不同非典型就業類型正好形成2種不同生涯發展歷程。

非典型就業青年的兩種生涯發展歷程:派遣、部分工時

圖一、非典型就業青年生涯發展歷程圖

 

二位派遣工作者有類似的生涯發展歷程。1.「對生涯的猶疑」:派遣工作者的開端都是對生涯的不確定,一位是就讀非興趣科系因此不做相關工作,但卻不知要做什麼,廣泛嘗試飲料店、補習班、幼教助理後,希望找到一份穩定工作;另一位就讀資訊,但畢業時適逢金融海嘯、22K企業實習政策,找不到合適工作,選擇挑戰保險業務,結果卻三餐不繼的苦撐。2.「渴望穩定的生活」:由於沒有較好機會,二位青年都選擇以派遣人員進入大公司以獲得相對穩定工作,前者是擔任行政助理,後者先從作業員進入,後來有機會轉成派遣助理工程師。3.「派遣身份的感受」:即便滿足較穩定需求,但二位青年都感受到派遣身份的差別待遇,包括薪資獎金與福利較低、工作標準差異、對待方式、信任態度、被賞識的機會都較差,使他們感到委屈或不安。4.「在派遣工作中找其他發展機會」:因身份的不滿,因此尋找發展機會,前者是發展兼職做直銷,後者在派遣助理工程師位置尋求專業訓練,希望有機會轉正職工程師。5.「未來的職涯規劃」:在未來職涯展望上,前者希望直銷事業能成功,能兼顧家庭生活平衡又不受公司體制約束,後者則希望在專業技能持續提升,維持工作穩定性,理想希望轉正職。

另外,二位部分工時者也能歸納出相似的生涯發展歷程。1.「未來生涯的雛形」:二位青年都很早就形成生涯方向,一位是受家庭影響虔誠信仰,選擇成為基督徒,並以連加恩醫師為楷模,希望結合行醫與傳道。另一位從小喜歡音樂,高中學吉他,高度投入社團,決定以音樂為職涯。2.「為夢想與目標堅持」:由於願景清晰,二位青年都持續前進,前者就讀醫學系,另外進神學院進修,並獲得上帝召喚,準備未來到落後國家服務。後者大學時以社團樂團持續提升彈奏、表演技巧以及樂器,退伍後便做兼職音樂教師。3.「對部分工時的想法」:由於都是基於目標選擇,二位青年覺得生活樣貌與原本期待相符,前者在診所兼職看診,同時神學院進修並在教會擔任傳道人。後者擔任音樂教師,在音樂教室、學校社團等儘量排滿工作。4.「工作角色的為難與阻礙」:即便大致滿足,但還是有工作困難,前者是面對醫療糾紛產生慈悲疲憊,及多重角色壓力的疲累感。後者在音樂教學沒問題,卻因少子化而工作收入驟減。5.「維持身兼多職的角色」:在未來職涯展望二位青年都希望維持身兼多職的生活,前者持續維持醫師/傳道人角色,並等待上帝的啟程信號。後者則除音樂教學外,另靠朋友資源創業手機維修業務,投入另一項興趣,也是謀生出路。

 

結語

總結而言,此研究少數的案例卻可以回應前面關切的問題,於是對立的矛盾論述卻都合理的成立了。確實非典型就業帶給工作者勞動條件較低、差別待遇等不利處境,但其彈性化的工作型態也確實提供青年更大的空間,可以去多樣化組合或安排出想要的生活或生涯。

我們認為決定關鍵並不在派遣或部分工時的類別,而是青年的生涯意識與生涯探索是否成熟,對於生涯意識清晰,有清楚生涯方向、願景的青年,非典型就業提供更大的彈性與自由度,讓他們可以主動建構他們理想的生活與生涯(當然不代表百分百達到不用調整);但對於未定向、缺乏生涯意識的青年,也確實可能在缺乏動能及更好選擇下,落入非典型就業之聘僱與對待較差的不利處境中。換言之,可以預期未來非典型就業、零工經濟將更盛行與普及下,青年生涯探索與規劃的工作將益發重要,因為有沒有清楚生涯意識與方向,將影響朝向天堂與地獄的分叉路。

 

參考資料:

  1. 謝文元、李易駿(2007),缺乏保障的就業:青年非典型工作經驗之探討,政大勞動學報21期,P1-53。
  2. 鄭津津(2011),非典型就業之衡平機制-法制面之研究,臺灣全球化與全球治理協會。
  3. 李姵儀(2019),自願非典型雇用人員之生涯發展歷程初探,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
  4. 羅耀宗(譯)(2018),零工經濟來了:搶破頭的MBA創新課,教你勇敢挑戰多重所得、多職身分的多角化人生(原作者:Diane Mulcahy),天下出版
  5. Susan Kuang (2017),斜槓青年:全球職涯新趨勢,迎接更有價值的多職人生,圓神出版。
  6. 朱靜女(譯)(2018),沒定性是種優勢:獻給還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的人(原作者:Emilie Wapnick),天下出版。
作者:洪瑞斌/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系教授、台灣生涯發展與諮詢學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