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心變老—談我國銀光藍海中的職業續航與青銀共創


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擴散,對人們的日常生活造成巨大影響,我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嚴格管制國人的出入境,公共空間之社交距離、室內防疫措施亦多有規範,諸多產業受到負面衝擊,致勞動市場僱用條件較為不足;政府評估現以推動紓困為優先,前於108年12月公布的《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原定於今年5月施行,重點推動六大面向:禁止年齡歧視、協助在職者穩定就業、促進失業者就業、支持退休者再就業、推動銀髮人才服務、開發就業機會,暫待經濟回穩後再施行。在此之前,主管機關以「推動中高齡者職務再設計計畫」等各類計畫作為基礎,鼓勵中高齡者之繼續工作或再就業,且持續透過全國300餘個公立就業服務據點,提供個別化就業諮詢與職涯輔導服務。

年紀到了,其實不一定和退休畫上等號,如果想繼續為家庭和社會貢獻,仍有許多機會可以開創就業第二春。國發會8月甫公布的人口推估報告指出,今年45至64歲占工作年齡人口的比重估計為42%,預期2040年時,將會上升至51.4%,屆時工作人口有接近一半是中高年齡層;此外,衛福部曾於106年11月至107年1月進行「老人狀況調查報告」實地訪查,發現65歲以上國民仍有13.68%繼續工作,過半者係因「經濟上需要」,值此不景氣的時代,實難以期待老後生活均仰賴社會福利。

中高齡者及高齡者之職業續航,除了雇主積極安排相關在職訓練、排除其工作障礙之外,如何讓青銀兩代共事融洽,亦是一大考驗,還沒變老的青年缺乏同理老年的困境,老年的價值觀與當今工作習慣的固有差異,前幾年軍公教年金改革,世代正義與相對剝奪感的爭論時有所聞,然而危機即是轉機,如果在職場上能建立友善的青銀合作,一方面可以讓「高年級工作者」獲得薪酬及學習機會,建構完善的國民所得支持體系;一方面可以讓他們傳承經驗給青年,相互切磋、消弭代溝,達成雙贏,我國勞動力漸趨高齡化,此項議題愈顯重要。

行政院人口政策白皮書中針對高齡化社會提出5項政策目標:提供高齡者友善之交通運輸與住宅環境、保障老年經濟安全與促進人力資源再運用、強化家庭與社區照顧及健康體系、完善高齡教育體系、推動高齡者社會參與及休閒活動

圖一、高齡化社會對策目標

 

有鑑於高齡化社會全人發展與照顧的挑戰,國立中正大學高齡跨域創新研究中心(Center for Innovative Research on Aging Society, CIRAS)為系統性因應多面向的老年生活需求,參考東京大學高齡社會綜合研究機構(IOG)將知識與理論轉為行動研究的作法,於2018年5月在嘉義縣新港鄉成立我國第一間「高齡社區共創生活實驗室」,陸續於東湖、大林、中埔及東石設立,依循各社區類型、導入對應的高齡研究方案,與在地產官學民組織鏈結合作夥伴關係。

生活實驗室(Living Labs)概念源自歐美國家,由居民提出問題,在真實的城市空間裡嘗試不同的規劃,亞洲國家也開始朝向公私協力,透過互動平台與獎勵機制,共同打造永續城市。為促進臺灣高齡者的健康與幸福,「高齡社區共創生活實驗室」跨域探索、創新實驗、在地實踐,因地制宜、發展獨有特色資源,社區居民也轉變為「協同研究」及「生產型消費者」角色,參與地方創生之形塑。

位於嘉義縣大林鎮的「老幼共創實驗室」,老青幼三代一起上課的「樂學堂」,透過五感體驗和田園遊戲,寓教於樂、同堂成為大自然的學生;在中埔鄉籐寮社區的「青銀共融生活實驗室」,大學生以創意行動支持社區老人共餐據點及菜園,成立網路社團分享自耕有機蔬菜,讓同儕吃得安心,也讓長輩種菜更有成就感;高齡跨域創新研究中心從多項研究及樂齡活動中發現,透過「社區參與」可以讓高齡者維持腦力及體力、保有自信,「青銀跨代互動」更可以讓社區充滿活力,朝氣蓬勃,創造共好的社會。

中正大學高齡跨域創新研究中心提出的高齡社區共創生活實驗室規劃,已針對農村型、山區型、漁村型等不同型態的社區需求因地制宜,導入健康生活設計、科技跨域合作等,發展獨有特色

圖二、中正大學高齡跨域創新研究中心提出高齡社區共創生活實驗室規劃

 

「在地安老」是國際對於理想老年樂活的共識,我國長照2.0積極普及、充實社區照顧資源,自104年起推動「小規模多機能服務」,以日間照顧中心為基礎,擴充辦理居家服務、臨時住宿等客製化項目,惟實務上仍有許多困難,若只將原本的照顧模式作空間或時間形式上的調整,與「小規模經營型態深入社區、提供多機能的居家照護服務」哲學不全然相符;運作已久的日本葵照護(Aoi Care)創辦人加藤忠相曾表示,照護的工作並不是全權接管長輩的生活,而是以「自立支援」與「社區參與」幫助長輩保持自覺及能力,自己決定大小事情、持續發展有意義的人生;將葵照護定義為「社區的一份子」,所建置的入住型「失智團體家屋」活動空間充滿安全感和幸福感,不區分照顧等級,留有長者尚能維持的自在樣態。

國內外正在實作跨代共居(Co-living)或社區共生(Co-housing Community)的構想,新北市政府近年與企業攜手推行「三峽北大青銀共居計畫」;歐美的連續性照顧養老社區(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 CCRC)則致力於扭轉傳統養老院的沉悶印象,加入新潮裝潢設計,藉由居民參與、合理突破法規限制,營造出眾所期待的複合式養生環境,並依據個別長者自理及需照顧的程度,將居住區域進行型態劃分,滿足老人家想繼續待在熟悉的社區裡,被照護時也能像在家一樣自然,在放鬆自在的氛圍、相互信賴的照顧關係中,自理至善終。

高齡跨域創新研究中心與日本ELYSON共同籌劃的「前瞻導向多功能醫養合一健康園區」構想,包含從健康到終老的超高齡社會生活環境及基礎設施

圖三、「前瞻導向多功能醫養合一健康園區」構想

 

隨著老年人口比例上升,我國社會體制產生複雜的交互作用,醫療與長照之財務壓力加重、家庭關係與結構改變等社會問題接踵而來,反映出就業環境仍待轉型、社會支持系統未臻健全的現況,僅從單一問題切入、顯然無法有效解決問題,亟待以前瞻眼光配合創新策略,整合資源進行整體制度的變革;「銀光經濟」應運而生,銀髮族即將成為強勢的消費人口,各界已著手思考如何洞燭機先、發掘商機,回應高齡使用者切身需求,朝向未來的銀光藍海,大步前進。「年齡」原本僅是人口政策的考量,你我無須被數字受限,藉由職業續航及青銀共創,選擇更好的生活,期待未來的「無齡社會」、共築安心變老的願景。

 

延伸閱讀:

  1. 《全球銀力時代:從荷蘭「終身公寓」到「失智農場」,從日本「上錯菜餐廳」到「葵照護」革命,從英國「共生社區」到臺灣「不老夢想館」,熟齡族才是未來社會的銀色資產!》,楊寧茵,野人文化,2019年11月。
  2. 《銀光經濟:55個案例,開拓銀髮產業新藍海》,約瑟夫.F.柯佛林(Joseph F. Coughlin PhD),天下文化,2018年10月。
  3. 《2025無齡世代:迎接你我的超高齡社會》,陳亮恭、楊惠君,天下生活,2015年12月。
作者:郝鳳鳴/國立中正大學副校長、高齡跨域創新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