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終身學習有賴國家資歷架構促進和品保


我國和其他先進國家都重視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4 (SDG4)及其結果標的和實施手段,SDG4訴求優質教育―確保提供全民有教無類、平等對待的優質教育,並擴增終身學習機會。教育是學習的管道之一,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2023年6月發布的民調結果指出,數位時代加上高齡化社會,活到老學到老不只是理想口號,更是愈來愈急迫的社會課題:75%民眾擔心如果不學習會跟不上時代,56.9%認為網路課程最方便,54.9%認同大學應多開放實體和線上課程。基金會表示將展開一連串行動,包括倡議總統候選人將終身教育納為政見,積極推動台灣社會跟上世界潮流,成為終身教育的社會(林曉雲,2023)。

確實,聯合國主張快速變遷中的世界需要更豐沛的終身學習機會,以利個人實現、社會凝聚和經濟繁榮。當前我國的人才發展,除了聚焦本國青少年之外,更要將標的對象含括失業者、待業者、二度就業者、新住民、中高齡和外國人等等;除了重視正規教育,也要將學習管道含括正規、非正規和非正式學習。這些對象和管道的開拓,有賴國家資歷架構促進和品保、鼓勵全民參與,促成終身學習的持續改善和人才的永續發展。

 

宜「條條大道通羅馬」:國家資歷架構採認透過課堂、工作崗位和其他非正規管道的學習結果,以減免因重複學習造成資源浪費,且可跨管道組合和積少成多,本身就是促進終身學習的重要機制

資歷(qualification)是個人所擁有、可經權責機構評估和驗證程序決定,而授予證書、文憑或學位等證明的狀態或條件。資歷架構(qualifications frameworks, QF)則是編排已被認可之資歷的結構,在此結構中明確定義資歷的層級劃分、層級描述和學習結果等。資歷架構適用於全國者被稱為國家資歷架構(national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 NQF),如澳洲的NQF叫澳洲資歷架構(AQF);適用於區域者被稱為區域資歷架構,如歐洲資歷架構(EQF)和東南亞國家協會(簡稱東協)資歷參考架構(AQRF);適用於產業部門(如營建產業)者被稱為部門(或領域)資歷架構。

一般QF除了採認由已立案之教育與訓練機構獲得的正規學習成就,也關照非正規和非正式學習結果的採認、驗證與認可,使其適切轉化成正式資歷。而後者的關照常被認為是促進終身學習的重要機制,因為如此既可暢通個人學習管道,又可增大個人學習彈性。例如AQF將義務教育之後的資歷,依學習成就的相對複雜性和/或深度、以及展現學習成就所需的自主性,由低而高劃分成下列10個層級(括弧內為學習量):第I級證書(0.5-1年)、第II級證書(0.5-1年)、第III級證書(1-2年)、第IV級證書(0.5-2年)、文憑(1-2年)、進階文憑/副學士(1.5-2年)、學士學位(3-4年)、學士榮譽學位/研究所證書/研究所文憑(0.5-2年)、碩士學位(1-4年)、博士學位(3-4年)。職業教育與訓練部門提供前8級資歷,高等教育部門提供後6級資歷。

各層級學習結果除了可由正規學習管道獲得之外,也可由正規學習和非正規學習結果跨管道組合而成,又可透過先前學習採認(recognition of prior learning, RPL)途徑積少成多。RPL是採認個人在先前學習所發展出的技能和才能之程序,先前學習包括正規和非正規學習,以及工作經驗和志願服務。通過特定單元的RPL,當事人可以獲得證書或文憑等資歷,而無需重複已經歷過的相同學習,造成浪費資源。例如,某人沒有完成證書或文憑等正式課程,但想取得證書或文憑,可透過在工作中學到的經驗和能力、以及任何由其他非正規學習結果,通過評估取得證書或文憑。評估時雖然教育與訓練機構所考慮的證據在機構之間會略有不同,但常會考慮下列文件和證據:工作經歷和職責說明、前雇主指派參加的證書和訓練、以及工作坊、急救等非正規課程、績效評核、執照(如幼兒照護等)、學會會員資格和會員規準、前雇主的推薦信、志願者工作、實習、其他展現當事人能力和經驗的文件。AQF也訂定有立案教育與訓練機構決定RPL抵免學分數的指引,例如持有進階文憑者攻讀四年制學士學位時可抵免學分數至37.5%。

 

像「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國家資歷架構也是教育與訓練的品保、銜接等重要機制,聯合國所列主權國家中約四分之三已有國家資歷架構

國家資歷架構除了如上述本身就是促進終身學習的重要機制之外,由於架構中明定取得各級資歷的學習結果或職能/能力(含知識、技能和知能之應用的要求等),加上已立案教育與訓練機構被要求落實能力評估和資歷授與等程序,促成了「有資歷就是有能力」的可信度和有效性,所以國家資歷架構也是各級各類教育與訓練的重要品保機制。

此外,在架構下所有資歷導向的教育與訓練班制(program)都有明確的對應資歷和學習結果,方便班制提供者(主要為教育與訓練機構)、需求者(如學員/生和雇主/公會)與監督者(如政府機關)等利害關係人的了解和彼此之間的溝通,也因而可藉以改善班制的可親近度、班制之間的可銜接性、以及勞動市場採認各級資歷的方便性。尤其,國際間可借助各國資歷架構進行資歷的相互採認與對接,裨益國際教育與訓練班制的開設和人才的國際流動等等。

由於國家資歷架構有上述諸多利基或可能,截至2015年全世界已有超過150個國家建置有某種類型的國家資歷架構,比例約占聯合國所列193個主權國家當中的四分之三(UNESCO Institute for Lifelong Learning, 2015)。曾在1996年提出全民終身學習政策方向的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01),辨識出下列終身學習系統的五個關鍵特徵:(1)所有的學習都應該得到採認,尤需加強非正式學習的採認;(2)年輕人和成年人都需具備良好的基礎能力,兼能願意學習和精熟內容;(3)公平的學習機會需要從生命週期的觀點看待,在各階段教育同等重要的原則下,該優先加強機會較欠缺的教育(如學前和成人教育);(4)各國須根據生命週期需求,評估資源並做有效部署,公私部門的資源都該加強含括在內;(5)終身學習的範圍超越單一部會的權責,須有多種夥伴的政策協調。顯然,這些關鍵特徵和努力方向需要國家資歷架構的支撐,OECD文獻也如此主張,例如OECD (2007)認為以資歷架構作為核心的資歷系統(qualifications system)是通往終身學習的橋樑。

 

該「綱舉目張、百事俱作」:我國需加快發展連結式和綜合型的國家資歷架構,並使其系統化

綜合上述,國家資歷架構的兩大目的在:(1)建構現有和新興的資歷,以採認經由各種管道的學習結果,並給予適切名分;(2)設定全國承認和一致的教育與訓練標準,落實品質保證。但是,我國迄今尚未建置國家資歷架構,既不利促進終身學習,也不利各級各類教育與訓練班制的品質保證和轉銜對接等等,有加快發展和建置的必要。根據其他國家的經驗(Tuck, 2007),我國如要發展和建置國家資歷架構至少須注意下列要點:

  1. 適合發展連結式和綜合型架構

依架構中「學術教育/高等教育」和「職業(或技職)教育與訓練」二者的分合程度,國家資歷架構可分為二者分開的分軌式、二者合一的統一式和執兩用中的連結式共三種。連結式雖分雙軌,但強調二者的相似性和相當性,例如有共同結構和/或兩軌之間可做學分轉移。而綜合型是指全面包含正規教育與訓練、以及專業資歷的所有級別和類別。此外,綜合型的另一個意涵是兼顧前述建置架構的所有目的。

  1. 需發展到資歷系統層次

光建置出一個8-10層級的資歷架構並不難,但架構要能運作需發展到系統層次,亦即需搭配架構發展出導致學習採認的所有活動、機構安排、品保程序、評估和資歷授與程序等。

  1. 綜合型的資歷架構可整體規劃、分段完成

前述綜合型國家資歷架構發展到系統層次既花錢又花時間,例如南非曾在8年花了將近5億新台幣發展國家資歷架構,澳洲則花了10年建置AQF支持系統及落實目標,所以無需一步到位,可在整體規劃後,依部門(或領域)優先順序,逐一完成。

  1. 權責部會(教育部、勞動部)需先有高度興趣並能擇一帶頭推動

各國的成功經驗顯示,國家資歷架構宜由法制化的獨立機構協調相關部會與利害關係人參與。但教育部和勞動部需先有高度興趣並能從中擇一帶頭推動。

  1. 宜善用已有的職能發展、品質保證等基礎

發展架構上,各層級的學習結果或職能、認可和查核教育與訓練機構與班制、以及進行導向授予資歷的評估等等,都是建置國家資歷架構的重要措施,我國在這些措施上已經累積一些經驗和成果(如iCAP職能發展與應用、以及大學校院的院、系、所及學位學程評鑑等),宜善用這些基礎,使所有利害關係人都能了解和接受國家資歷架構的發展及其實施。

 

參考資料:

  1. 林曉雲,黃昆輝教授基金會民調 7成民眾擔心跟不上時代,自由時報,2023/6/10。
  2. OECD, Lifelong Learning for all policy directions, 2001. 
  3. OECD, Qualifications systems: Bridges to lifelong learning, 2007. 
  4. Tuck, R., An introductory guide to national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s: Conceptual and practical issues for policy makers. Skills and Employability Department,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ILO), 2007. 
  5. UNESCO Instite for Lifelong Learning, Global inventory of regional and national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s- Volume I: Thematic chaptuters, 2015.
作者:李隆盛/國立聯合大學及中臺科技大學前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