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當前國際人才培訓趨勢


鑒於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技術變革及短鏈革命的加劇,導致產業結構面臨激烈且快速的變化,產業所需技能亦不斷革新,再加上高齡少子化的影響,促使各國競相面臨人才斷層及人才供需失衡的問題。如何有效解決人才與技能缺口,透過不同面向強化人才培訓成效,提供產業所需之勞動即戰力,已成為各國當前人才培訓的重要課題。以下簡介國際上有關人才培訓的三種主要趨勢:

 

強化企業參與程度

為有效解決學用落差,許多國家紛紛以就業為目的,強化企業於人才培訓扮演之角色。以美國來說,其於2018年7月宣布「對美國勞工的承諾(Pledge to America’s Workers)」倡議,要求各大企業、貿易組織等簽署承諾,以致力促進學徒制、職業機會和職業培訓的發展,並透過授予總統獎的方式表彰成效優越之代表企業與組織。至今已有460多家企業和組織簽署承諾書,提供超過1,600萬個培訓和教育機會。另透過勞動力創新與機會法案(Workforce. Innovation and Opportunity Act, WIOA),以實證基礎(evidence-based)和數據驅動(data-driven)為基準,推動就業和培訓計畫,要求各州與地方依據雇主需求規劃學徒制、過渡性就業、在職培訓和客製化培訓等措施。

此外,韓國政府則是邀請大學或企業廣設「第四次工業革命領導人才培訓計畫」,並實施新的「企業主導之人才培養模式」,藉由大企業的實務經驗與能力進行新技術領域的現場訓練並補助培訓費用。例如僱用勞動部與三星電子合作推動之「青年軟體學院(Samsung Software Academy For Youth, SSAFY)」,並由三星電子主導,透過提供軟體能力培訓和各種就業支持服務(如:職業諮詢和就業媒合),協助培訓更符合產業發展需求之人才。

 

建立因地制宜職訓模式

為使職訓體系所訓練人才能切合產業所需、縮短訓用落差,各國亦透過強化職訓機構的彈性,以便發展出能因應地方產業實務需求之職訓模式。以德國為例,其透過修訂《職業訓練法(Berufbildungsgesetz, BBiG)》來賦予各邦更多權限,且根據各邦產業聚落條件與主題設立共計26個能力培訓中心(Competence Centers Mittelstand 4.0),以協助地方中小企業實現自己的工業4.0,發展公司獨特的優勢和專業技能。如:「漢諾威能力中心(Mittelstand 4.0 Kompetenzzentrum Hannover)」即是透過與漢諾威生產技術中心(PZH)以及萊布尼茲-漢諾威大學建立產學合作關係,以協助下薩克森邦(Niedersachsen)和不萊梅邦(Bremen)的中小企業針對實際操作技術進行模擬及測試解決方案等數位轉型的工作。

「漢諾威能力中心」照片。

圖一、漢諾威能力中心 (圖片來源:Mittelstand 4.0 Kompetenzzentrum Hannover)

 

而韓國則是採取以市場為導向之策略,調整職業訓練制度,不僅依據工業園區的特色,指定新技術工業園區與地區大學、產業公協會,合作設置聯合培訓中心,提供設施配備等基礎建設,更開放課程可依據企業需求進行模塊化(modularity)設計,為地方產業進行量身定制的培訓課程。如:位於京畿道安山地區的半月國家工業園區與韓國產業技術大學合作、位於大田地區的大德研發特區與大田資訊文化產業振興公社合作、富川大田工業園區則與韓國機械產業振興公社進行合作等。

 

建構終身培訓機制

由於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產業技術的快速變化,各國體認到在數位經濟的時代,「技能再造(Reskilling)」與「技能升級(Upskilling)」愈發顯得刻不容緩。再加上高齡少子化趨勢促使許多國家紛紛擴大開發中/高齡勞動力以解決人才缺口,卻反倒面臨中/高齡勞動力技能不足之困境。因此,遂引進「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概念,試圖培養各職涯階段的勞動即戰力。

以韓國來說,其設立「建構終身學習社會之勞工持續教育制度」願景,提出終身學習支援方案,並調整原「明日學習卡」(自2020年開始發放)為「明日終身學習卡」制度,以「終身學習帳戶」概念,鼓勵勞工積極進行個人職業技能發展的終身培訓,並特別針對各年齡層(包含中/高齡者)設計適用之資通訊等新興技術領域的課程,以培訓其公民均能具備當前數位時代下所需之工作技能。

新加坡則是致力營造公民終身學習氛圍,透過「未來技能計畫(SkillsFuture)」,依不同對象(學生、職業初期、職業中期及社會大眾),透過實習、職業訓練、就業媒合、輔導補助、基礎建置與獎勵宣傳等面向的全面性支援,鼓勵各年齡層公民積極進行個人職業技能發展培訓,務使國人能快速適應新工作需求,俾利在不同產業、不同職務間,順利轉換職涯規劃。

 

延伸閱讀:

  1. 對美國勞工的承諾(Pledge to America's Workers)
  2. 德國26個能力培訓中心
作者:李映霖/工研院產業學院副管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