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疫情時代的跨界學習和創意思考


今年3月新冠肺炎擴及全球,雖然在台灣疫情已逐漸趨緩,但在全世界各個國家,疫情卻依然如火如荼地發酵。至今已改寫人們的生活型態和思維方式。在經濟方面,全球經濟面臨到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最大的衰退,金融市場中外資不斷抽離和退場,造成投資人的恐慌現象,油價更出現史無前例的負值,人民在疫情衝擊之下逐漸失去信心,這場疫情不但在經濟、社會已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在學習和思維方面更是!

後疫情時代的台灣人民,我們在生活和學習的習慣也逐漸尋找到創意與共生的途徑。像是遠距教學、遠距工作的興起、電商通路的宅經濟爆發、傳產紡織業的口罩經濟以及相關的物流和通路等。「應變」正是疫情時期最重要的學習態度。

 

跨界學習型態是刻不容緩的趨勢

在疫情的變化中,我們看見由「實體轉為線上的消費型態」、「0接觸學習」、「跨越國界的學習」、「跨越產業的合作」和「更正視創意的培養和跳脫的思維」觀點,跨界合作更在各個領域隔空對話進行著,創新求變以因應國際局勢的思維更是重點,以維持人類永續的生活環境,和取代實體接觸但依然健康生活的重要性!因此,在後疫情時代因應時機變化,不斷從局勢中看見商機,促發跨界學習、透過溝通和跨領域合作模式打團體戰的能力就更顯重要。

 

「化繁為簡」的資訊處理能力

因應網路世代每天接觸龐大的資訊量、以及學習模式、溝通模式轉變,「訊息不耐」更是Y世代工作人在學習時的特徵。當他們在學生時代就已經接收到龐雜的訊息,更因仰賴「快速、短暫、懶人包」的習慣,亟需鍛鍊「化繁為簡」的能力。這也反映出人類的訊息處理負荷習慣被改寫,過去在認知心理學中說明人類認知負荷和記憶的「7加減2法則(註)」恐怕已經逐漸改變。以做簡報為例,光是呈現「一個重點,三個依據,五個論述支撐」,可能已經到達人類認知的極限!

 

跨國不設限的自學能力

零接觸的自學時代來臨,針對多樣化的訊息,個人應採取不偏食的狀況,打開對於各種訊息的試吃模式,逐漸擁抱學習的樂趣,進而開發多樣的潛能。在跨界整合中的學習亦然。以自身對產業界的了解,搭配「自學」的自律行動,針對雙方共同的方向和目標、以及彼此的專業技能作出「資訊的交換」和「成果的產出」。舉例來說,像是跨國界的製造業高度自動化和智能設計,使得合作團隊在遠端就可以進行操作,以大幅降低生產成本、或是發展創新的商業模式,就是針對時局而變通的行動。在跨界學習的態度中,我們須保持強烈好奇心和產業敏銳度,而更重要的是不設限的「自學」能力!

 

結論

因應著大時代的變遷及轉換,在創意思考和跨界學習中須秉持幾點態度:(1)不設限的學習態度,秉持好奇和熱情的心;(2)針對不同領域須予以尊重和理解;(3)溝通討論如何跨界作技能交流,以及互相交換對於客戶需求的了解。在零接觸的學習時代,透過網路的無國界學習、不同角度的切入和交流、自律的自學…等,無論疫情存在與否,都是極重要的學習態度。秉持著開放的心,走出一條創新思維的學習型態道路!

 

[註]在認知心理學中,訊息處理理論解釋了人類認知系統的結構和歷程,也就是說明了個體如何接受訊息刺激,如何貯存訊息以及如何運用訊息的心理歷程。美國認知心理學家George Armitage Miller於1956年發表了《神奇的數字:7±2—我們信息加工能力的局限》,提出短期記憶(short-term memory)容量為7±2 (7加減2)單位的訊息,一但超過此容量,干擾效果便會導致記憶失敗。

作者:黃之盈/諮商心理師、台灣生涯發展諮詢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