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斜槓職場應有的跨界創新能力


跨領域未來人才的斜槓特質

2008年時任Google副總裁的李開復,在《21世紀最需要的7種人才》一文中指出,未來需要「融會貫通者」和「跨領域綜合人才」。李開復認為:在知識換代越來越快的時代,一旦進入工作崗位,會不會考試和能否記住答案已經不重要,融會貫通才是學習的最好境界,而融會貫通的一個要點就是必須具有清晰而靈活的思維,意味著你必須學會解決那些從未見過的、沒有確定答案的問題,學會用創造性的思維方式分析和解決問題。

哈佛大學認知教育和心理學教授、世界著名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在《決勝未來的5種智慧》一書中,介紹了搶手人才必備的五種關鍵智慧,這五種智慧分別是:(1)修煉心智,(2)統合心智,(3)創造心智,(4)尊重心智,(5)道德心智。在這其中,修煉心智的內涵包括擁有一技之長,也就是核心能力;統合心智意味著需要跨領域學習新知,並能夠融會貫通,加以整合;而創造心智則要求整合前兩項,是具有開發創新的能力。

大前研一在《思考的技術》一書中提到了他初入職場的故事。由於他是研究原子能出身,剛進麥肯錫顧問公司時,對於經濟用語一竅不通,但是他在現金流和原子動態之間找到了關聯,通過用原子動態來理解和解釋現金流,他發現經營分析和科學研究其實沒有什麼兩樣。正是憑藉跨界思考的技術,大前研一在麥肯錫得到了快速成長。

近年來「斜槓現象」、「斜槓青年」的概念日漸流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突破傳統「專業/職業」限定的格局,開始選擇一種能夠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這些人在自我介紹中會用斜槓來區分不同職業。

 

轉型—定義自己的第二專長

在傳統上,個人的核心競爭力都來自單一領域的堅守和深耕,需要在一個領域做精、做深,做到90分以上才能有所成就。而在跨界的時代,個人只要擁有多個平均都至少70~80分的不同領域的知識,再應用跨界思考創造出的火花,就有機會取得別人無法達成的成就;或者,擁有一個非常強勢的領域,到達95分,還有一個第二專長到達80分,另外再搭配幾個30分左右的興趣領域,經過跨界思考,用30分來輔助補充80分、90分,那麼個人也有機會看到一些別人看不到的價值,取得一些不一樣的成就。

跨界的機會和跨界的力量就在這裡—不同領域之間的碰撞、刺激而產生創新。

人生的每一次轉型都可能是一次跨界的契機,而每次成功的跨界行為背後是有方法和技術來保障和支撐的。

對於要如何挑選合適的第二專長,我們提供了兩條標準:

  1. 能夠幫助目前工作中使用的核心專長(第一專長)增值或加分。
  2. 優先選擇與新興科技或未來趨勢接軌的專長,可隨時為自己未來跨界或轉型做準備。

其實,專業設定與轉型很簡單,你只要記住這兩句話:

用你的優勢,接軌未來的趨勢;

現在工作的第二專長,可能是下個工作的第一專長。

 

跨界思考入門在無關中發現有關

所謂「跨界思考」,就是利用有系統的方法,進行異質思想或異質知識的交會、激盪與衝擊,借由接觸各種人、事、物與多元資訊和知識,廣泛去吸收有用無用、有關無關、是非成敗、對錯得失的案例或知識,先經由刺激、連結,再進行收斂、聚焦,藉以衝擊出不同於自己以往的新思維、新發現、新解答或新智慧的能力。

你能想像,軟性電子螢幕研發瓶頸的突破,竟然是來自傳統小吃店潤餅皮製作的過程啟發嗎?這種深植於民間的傳統美食,竟然能夠和美國《華爾街日報》年度科技創新金獎有所連結。並不是潤餅製程拿到了創新金獎,而是通過跨界思考,研發人員藉由潤餅製程獲得靈感,在軟性螢幕面板研發上突破瓶頸、實現創新,讓螢幕可以又軟又薄像紙一樣折疊,從而獲得了創新金獎的肯定。

再以諾貝爾獎獲得者為例,2018年諾貝爾獎揭曉之後,一個引人注目的新聞標題是「諾貝爾化學獎又被生物學家搶走了」。原來繼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物理學家之後,2018年該獎項又被具有生物學背景的科學家獲得。這已經不是第一次諾貝爾化學獎「花落別家」了,2014年三位物理學家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就引發了熱議,他們將光學顯微技術帶到了奈米尺度,讓科學家能夠在顯微鏡下一瞥奈米級別的微小世界。而他們的技術結合了物理與化學方法。這也再一次印證了不同學科領域之間正在跨界融合的趨勢(或者說各個學科研究物件之間本身就是無界和交叉的)。

除了自然科學,在經濟學領域,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是一位心理學家,諾貝爾獎旨在表彰他「把心理學研究和經濟學研究結合在一起」;而197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西蒙更是一個橫跨管理學、心理學、政治學、經濟學、法學、哲學、電腦科學,擁有9個博士學位的「跨界達人」。

跨界,首先請摒棄追求表面的理論、技巧或工具,從心開始,需要打破有用無用的界限,打破有關無關的界限,打破是非成敗的界限,打破對錯得失的界限。只有先柔化你的既有框架的邊界,破除了對跨界的種種錯誤認識,我們才能更加接近跨界思考的本質。

 

評估跨界創新的三項指標

要檢驗你的跨界思考是否成功,讀者可以建立以下三大指標來評估:(1)WOW:跨界思考的結果是否令團隊或你自己驚豔?(2)Never Before:跨界思考的結果是否為過去未曾想過的發現?(3)Realized:跨界思考的結果是否為可落地、可實現、可操作的具體想法?

前面兩個指標WOW和Never Before,鼓勵跨界思考者在創新過程中,可以天馬行空、無拘無束的發想。最後一個指標Realized則是將你的跨界創新結果拉回現實,讓結果務實地回到可以解決問題、做出更佳決策或創造經濟效益。

文末,筆者提出兩個好用的思維練習─拋慣性與反常態,只要大家在跨界與創新的路上常做練習,對未來你的跨界創新能否達成上述三個指標,絕對會有莫大的助益。

  • 拋慣性的練習:

三正三反─學會在每件人事物上,都嘗試找到三個支持的理由與三個反對的理由。三正三反,讓我們可以更客觀地看事情、找機會。

更新三年沒變─找出超過三年沒變的事,在懷疑自己可能正在退步的狀態下,積極尋找更新、進化的方法,不被舊習慣束縛。

身心靈合一─身,謙卑看自身走過的經驗;心,常常更新轉換思維模式;靈,提升心靈哲思的層次。如此,有助擺脫經驗思考,提升思維的高度。

  • 反常態練習:

反常道思維─先確認眾人的習慣性、常態性思維,刻意逆向思考,轉180度,反其道而行。如此,我們將更懂得如何向錯誤者、失敗者、反對者、不一樣者、下一代年輕人來學習。

批判性思考─針對眾人堅信不移的答案,建立質疑點,保持懷疑心,刻意找出反駁點來批判。不是為批判而批判,而是在精益求精的路上,隨時看見改變創新的機會。

空/無/慢/簡/微─倒空已滿的、刪去已有的、放慢停不下來的、簡化繁瑣複雜的、縮小大而不當的。這也是為什麼,有效率的人也可以很優雅,有自信的人言語可以很溫柔,強者總能示弱且柔和謙卑、俯就卑微。

 

延伸閱讀:

  1. 陳永隆、王錚,《跨界思考操練手冊》,時報出版,2018.10
  2. 跨界思考操練手冊」Facebook 粉絲專頁
作者:陳永隆/交大科管所兼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