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儲備未來職業能力─斜槓、零工與職涯發展


時間碎片化、知識碎片化、工作碎片化的新世代,除了薪事誰人知,職涯發展的視野與格局,也必須與時俱進,提升自身專業技能,突破斜槓、零工的短期框架,從全年齡段視角,發現人生更美好的未來。

網路普及化後,人類生活進入碎片化時代,智慧手機應用紛呈,更推波助瀾此一趨勢,從表面看,時間碎片化,深入探討,知識碎片化,但,曾幾何時,工作也碎片化了。

網路世代(N-Gen)即Z世代(Z-Gen),大多是X世代的子女,出生自1995至2005年,成長於網路應用之中,受到智慧手機、平板電腦、MP3播放器的影響很大,又被稱為M世代(即Multitasking Generation多工世代)、或C世代(Connected Generation也就是連結世代)。

Z世代可說是第一個原生於現實世界與網路虛擬的世代。科技與社群形塑的人際關係、價值觀與自我認同,都是虛實整合、線上線下穿越的。

這群網路原住民,最大的已經25歲,逐漸進入職場、融入社會,據勞動部今年7月發布最新「職類別薪資調查」,2019年大學畢業的社會新鮮人平均起薪連續第九年成長,一路攀升至29,336元,較前一年的28,849元,增長1.69%,但仍未達人力銀行所調查的,大學畢業生希望的最低起薪新臺幣3萬元。

從學歷分析,研究所畢業平均起薪34,139元最高;大學畢業生則是29,336元。而企業新鮮人初任薪資,以「金融及保險業」32,076元最高;「電力及燃氣供應業」29 ,769元次之(詳參附圖一)。而大學生起薪較差的產業則是「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26,505元倒數第二;「其他服務業」25,650元是最低的。

勞動部109年各職類別薪資調查,企業新鮮人初任薪資以「金融及保險業」32,076元最高,「其他服務業」25,650元最低。

圖一、勞動部各職類別薪資調查

 

新世代嚮往企業Top 10排行榜(詳參附圖二)則是服務業趕超製造業,呈現6:4的態勢。

Cheers雜誌調查2020年新世代最嚮往企業TOP 10,依序是台積電、Google台灣、誠品、鴻海精密工業、長榮航空、中國鋼鐵、悠旅生活事業、聯發科技、宜家家居、中華航空。
圖二、2020年新世代最嚮往企業TOP 10

(資料來源:Cheers雜誌第227期)

 

企業用人成本持續提升

從企業角度觀察,才庫360d楊朝安董事長表示:企業人才聘僱成本可概分十項成本,即薪酬成本、責任成本、招聘成本、培訓成本、心理成本、管理成本、離職成本、時間成本、設備成本與周邊成本。合計勞健保勞退等法定成本,企業用人成本是薪資的1.22倍,若綜合上述十項成本則可達3倍,也就是說企業雇用一名員工,若不能產生薪資3倍的產值,企業雇用成本勢必突破三成,所以企業對於人效的設定,至少是3倍打底的。

更因政策性定調逐年調高全職與部分工時人員的基本薪資,使得企業在用人時會更趨向績效管理,以期穩控成本,面向中長期發展。

相對的,企業經營者都十分重視人力資源發展,友尚集團曾國棟董事長就在「企業戰略實踐與競爭力建構」論壇中認同人力資源應上升為企業戰略層級,且總機、業務、保全…等接觸外界的職務一定要由董事長親自面試,令人一新耳目。

 

青年就業力速食化現象

斜槓化、零工化,多元職業當道,網紅之外,年輕人大量投入外送員等約僱工作,固然也有兼顧家庭、就業銜接、平衡企業淡旺季差的正面意義,但速食、短視的工作觀,不願對一個工作有更大投入的承諾,就短捨長的結果,不利專業能力的培養與提升,加上許多斜槓和零工工作型態,並不適合中高齡,類似日本中年陷落族勢必增加,就養市場兩極化明顯,高齡貧富差距的問題將更形嚴重。

另一方面,2018年OECD進行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對15歲學生進行訪談。結果竟然顯示,公元2000年之後,全球風雲詭變,可是年輕人的職業期望幾乎沒有改變,多數年輕人的夢想職業與2000年同一調查結果相似,並且局限在更少的職業。男學生的夢想職業依序為工程師、企業管理、醫生、IT專業、運動員、教師、警察、汽車工程、律師和建築師。女學生夢想職業依序為醫生、教師、企業管理、律師、護士或助產士、心理學家、設計師、獸醫、警察和建築師。

同時,OECD進一步指出,青年似乎從學校教育中,難以對未來就業,以及如何融入市場有深入瞭解與完整準備。其指出:「令人擔憂的是,現代青年相較於從前,更傾向由大眾化和傳統職業中追尋理想工作,忽視或不知有新型行業,特別是數位職業。」

臺灣青年就業亦復如是,依據1111人力銀行調查,上班族夢幻工作分別是公務員(24.98%)、工程師(16.83%)和「部落客/網紅」(15.67%),前三名合計近60%,足見青年職業拓展出現非常大的著力空間。看來網路世代對於職涯發展的企圖心和認知度均不足,職業取向並未跟上時代的腳步,職涯規劃視野,並沒有隨網路知識更新速率快而有所拓寬,反而陷入狹隘的窄化思維中。

 

舊工作消失VS.新工作誕生

就2018年世界經濟論壇發表的「未來就業報告」,律師、會計師、工程師、司機、銀行員、生產工人、審計師、行政經理和出納員等職務,未來被機器人、無人機、大數據或演算法取代的風險最高。臉書小編、YouTuber、電競選手、網紅…等工作,十年前並不存在,世界經濟論壇訪問的企業中,近半數預測,2022年自動化將導致更多裁員。

其中38%的受訪企業表示,將雇用更多人擔任提高生產效能的職位,因此有更多專業資格的需求將提高。論壇預測未來搶手職業包括:數位資料分析師、IT或大數據專家、軟體研發人員、社群媒體和數位商務分析師。但這些具備高度專業的工作,顯然都不在臺灣年輕人理想工作之列,這也是一項非常值得關注的數位落差。年輕人必須具備與時俱進與持續學新的能力,OECD指出:「新世代社會公民,不僅需要學術技能,還得有好奇心、想像力、同情心、企業家精神與韌性,以自信和決心創造自己的工作,以新方式管理職業生涯。」

培養青年對職涯發展的視野與格局,對工作、事業有更大的投入與承諾,在璀燦煙火之中,必須看見未來恆久的燈塔,才不致中年陷落,被老齡化社會所碾壓。緩衝工作碎片化對青年職涯的浸潤作用,以青年、中年、熟年全程觀,聚焦人生工作事業,年輕如你,值得一個更好的未來。

 

參考資料:

  1. 年輕人夢想工作,未來可能不存在,中央社,2020-01-23
  2. 上班族夢幻工作調查,1111人力銀行,2018-04-19 
作者:李培芬/社團法人臺灣服務業發展協會總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