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職涯斷捨離:通往自己的職業生涯旅程


「幫我看看我可以找什麼工作?」、「這邊有什麼工作是我可以做的?」、「我可以做什麼工作呢?」

又到校園徵才活動的旺季,也是大批青年學子即將邁出校園的前哨。許多社會新鮮人常以這樣的方式倉促踏入社會、開啟職場生涯的篇章,可想而知在缺乏認真的探索與專業的協助下,可能一踏入職場就發現這不是自己想要的,因而萌生離職念頭,甚至直接走人去尋找下一份工作,把當前的工作當成了職場體驗的一環。

 

定義有效的職涯思維

會發生如上情況的就業新鮮人是真的完全沒有想法嗎?在職涯諮詢的個案中發現,其背後的原因可能是:不確定自己的想法正確與否?又或者是在想還有什麼其他的可能?像這麼重要的決定應該多參考別人的想法…等等。那麼青年該如何思考未來發展,面對未知的世界呢?面對未來職涯得先從有效的整理自己開始做起。愛因斯坦曾說,這個層次的問題,很難靠這個層次的思考來解決,唯有放寬或加高自己的思維維度,進而重新理解、更替自己的有效職涯思維,將會發現自己只是被困在自以為的難題中。

思維有三:有效的、無效的、有害的,一個人的認知系統極為複雜,從溝通分析理論(transactional analysis,簡稱TA)來看,其哲學假設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考能力,並且人決定自己的命運,人所做的決定是可以改變的。艾瑞克•伯恩為溝通分析的創始者,將自我狀態運作的動力定義為:一種思想與感覺一致的系統,藉由一套相對應的行為模式呈現於外。早期我們學到的訊息,長大後會繼續遵循著這樣的人生腳本以應對這個世界,所有不合理、不合邏輯、或與事實不合的想法,多半暗藏著許多的「應該」(一定要…)與「禁令」(不要…),進而產生不安、沮喪或焦慮。大抵青年學子會有的思維謬誤,有以下幾點:

  1. 職業的選擇是一種一次性(one-time)的行動。
  2. 選擇這個科系就讀,一定要找這個科系的出路,不然就浪費這些年讀的了。
  3. 直到我找到完美的職業,否則我不會滿意。
  4. 我選的職業攸關未來生涯的全部,一定要慎選。
  5. 有人會幫我尋找並決定一份適合我的職業。
  6. 我的職業應令我生命中的所有重要人物感到滿意。

這些思維都將令自己陷入無止境的不安與焦慮,何不試著整理自己的職涯困境,運用減法原則重新理解定義有效的職涯思維,透過「斷、捨、離」的概念,斷絕不需要的思維、捨去多餘的想法,脫離慣性的思慮,澄清摒棄自身的無效或有害的職涯思維。

 

思維層次提昇的方法

只有想不通的人,沒有走不通的路,部份社會新鮮人會有上述的一些困局,更多的是希望多方比較,其實慎選工作本身並沒有問題,然而也應理解世界與自己在時間的洪流裏,從來不曾停下腳步,世界在變,自己也會因為經驗的增多、增廣產生了變化。

一、去污染(decontamination)

在TA溝通分析理論中,伯恩認為將這些敘述都當成事實的人,就表示成人的自我狀態受到了污染(contamination),這些污染的內容可能包括一個人對自己、對他人或對世界所有不合宜的、扭曲的信念。有時個人無法作決定,是因為成人自我狀態缺乏足夠的資訊,而「去污染」的工作將產生清晰的思維,有助於判斷及作決定。有兩種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判斷是否受到了污染,一是自我覺察,覺察思維的謬誤、覺察對目前生活及行為的影響;另一種則是藉助別人的反饋來確認,徵詢專業人士如:職涯發展專業人員、家人、朋友,或是閱讀一些特定主題的書或文章等。去污染,僅是「斷、捨、離」的入口,排除不必要的偏見,以迎來職涯的新契機。

二、加入演算法思維

近幾年「運算思維(Computational Thinking)」逐漸取代「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而成為問題思考的一個熱門名詞。運算思維是一種思考過程。卡內基梅隆大學教授周以真(Jeannette Wing)對運算思維的定義如下:「利用電腦科學的基本概念,進行問題解決與理解人類行為的思維模式。」職涯選擇就是一連串問題解決的過程,也是「斷、捨、離」的運作過程,運用演算法的思維捨棄自己不要的,要的自然浮出檯面。若從演算法的角度來看,設計一個演算法會評估時間的複雜度與空間的複雜度。當進行職涯選擇時,分別將這二種運作方式放入其中,將會發現世界變的寬廣,選擇的視野也加深、加廣,更有利於選擇的思維運作及內在思維的確定感,加入不同維度的思考,也加強了去污染的力量。

(一)加入時間的維度

時間的維度在職涯發展上有兩個層面需要考量,一是時間的推移;另一個是時間的控管。職涯的選擇若加入時間流的思考,許多問題都將迎刃而解,隨著時間的到來,很多的選擇也都將豁然開朗。而我們的思維只要在進行選擇時,多想一下未來五年、十年後的自己,或是在五年後的你回頭看,現在的職涯困擾還是一種困擾嗎?因應時間的變化,自身可能產生的質變或量變,因此在進行職涯抉擇時不能單純只從現在,而是要從未來看未來。可以運用「20個問題(Twenty Questions)[註]」遊戲 ,加入時間的維度問自己「是」或「不是」,逐步刪除捨棄不要的,留下來的自然就是自己的選擇。接受不決定也是一種決定,有時還沒有解決的或懸而未決的,也只是在等待時間的到來而已。

演算法簡單來說就是把一顆蘋果變成一杯蘋果汁,其中如何「變成」所設計的一連串步驟就是演算法。誠如職涯方向的擬定,是如何進行決策?決策的重要因素為何?這也都影響著個人的職涯發展。演算法設計的好或壞可以從執行演算上所需花費的時間,也就是所謂時間的複雜度來進行評價,如何有效地運用時間,將會降低變動的可能性,而時間控管的目的就是要決定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加入時間的維度進行思考與規劃,作為進行職涯決策的一種提醒與指引。

(二)擴大空間的維度

演算法中所謂空間複雜度是隨著問題規模成長的,同理,擴大空間的維度,別讓自己永遠只看一個視角,捨棄慣性思維,別把自己放在一個永遠不變的環境和局面去思考,擴大空間的維度,多想一點還有其他的可能嗎?從跨領域學習的角度思考,會發現你的科系不只是只能做這個而已。思考也是需要體驗和嘗試的,多想一點,職涯的型態就可能產生多種的組合。擴大問題的規模,多問一句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透過不斷釐清的過程,才能逐漸了解自己,找到屬於自己的職涯選擇。

職涯的選擇當然不僅是是與非的選擇題,方向對了,即使是另闢蹊徑也能通往自己的目標。而天下也沒有白吃的午餐,因為過度擔心做錯決定而猶豫不決,甚至是將決定權交付他人最是可惜。

誠如TA溝通分析學派所提的,人是有改變的可能,透過瞭解自己的行為模式,主動尋求改變的可能,「選擇」很重要,其實「放棄」同樣也很重要,學習取捨與擇優,更是資訊爆炸、倍速變遷時代下必修的功課,而這也正是斷捨離的精髓,工作、職涯與生活皆如是。

 

[註]20個問題(Twenty Questions)遊戲是19世紀時,美國各地風行的經典遊戲,遊戲是一個人想到一個物體,其他人則有20個機會來猜測該物體是什麼。回答者只能用簡單的「是、否」做答。遊戲中,回答者不允許說謊,提問者須在20個問題內,正確猜中「主題」,猜中者將成為下一輪遊戲的回答者。

作者:賴嫦卿/臺灣職涯發展專業人員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