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循循善誘」⸺協助青年勾勒生涯的志向


「未就業(unemployment)」對於人來說是一種壓力性的生活事件,會減低個體的幸福感(Bell & Blanchflower, 2011)。其所帶來的心理與經濟影響會使當事人飲食不固定而導致營養缺乏,也會帶來其他相關疾病;更甚,會造成心理壓力與自尊感降低並增加憂鬱症的風險。從社會影響層面來說,青年長期失業容易導致他們有較高的不良犯行,例如:搶劫、竊盜與物質成癮。若能在生命早期協助青年建立較好的生涯信念、志向,引導其能建構自己的生涯想像,有助於他們在面對職場生活時的表現與韌性。

 

「找不到方向?」—志向的循循善誘

雖然新自由主義下的社會氛圍期待青年們可以規劃自己的未來生涯,但有許多的青年們仍遭遇了自我生涯混淆的困境。社會行為學者Baillergeau和Duyvendak (2019)認為,當代初入職場的青年面臨著許多內外在心理、家庭和社會的不利議題,因而影響了他們的生涯進程。

志向反應了部分的「好生活(good life)」,而這些志向整合起來成為了志向組型(aspirational repertoire),其中也包含志向中需要解決的不同矛盾與衝突。另一方面,不同的志向與價值觀會決定我們對於「成功」的定義,藉由家庭、學校、文化、媒體與經濟制度的「如影隨形」,形塑出個體的普世價值與認同。能夠認同自己的志向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會透過想像與現實世界的琢磨,逐漸貼近未來生涯的樣貌。若能引導他們去「經驗」與「感受」,在合宜的程度中讓他們擁有「嘗試錯誤(trail and error)」的機會,協助「精煉」出自己的不一致與衝突,有助於他們更專注於自己的理想。而其中的關鍵便在於:「是否個體能發現自己的價值觀與理想,帶領他們朝向認為有價值的生活?」

Mann、Denis與Percy(2020)藉由文獻回顧的方式分析出9項青年穩定就業指標,包含:

  1. 職業確定:能在30歲前理解自己的工作期待;
  2. 職業野心:對於獲得更高等教育、更好的專業與管理層級的就業有興趣;
  3. 學用合一:所選的工作與所學相契合;
  4. 職涯對話:能與其他成人表達自己的職業興趣,進行討論;
  5. 就業準備:就學時曾參與短期特定的職業訓練課程;
  6. 工作探索:參與相關的職業博覽會、影子工作(Work Shadowing)與工作參訪;
  7. 打工就業:有過打工、兼職或季節性工作的經驗;
  8. 志願服務:參與社區的志願服務;
  9. 駐地實習:參與學校舉辦的駐地實習課程。

從研究整理的指標中可以了解,若能使青年們在學習時期逐步累積相關的職場經驗與歷練,增加就業的準備度和生涯期待,讓他們自由地嘗試與未來職涯連結,引導他們認識不同的工作環境與生活,有助於他們更能與未來的工作產生動機與興趣。

 

在職場上,學習讓關係長根

「當代的青年即使在學時獲得了比以前更多的認證、資格,但他們卻仍更需要競爭那更稀少、不穩定的就業環境。(Mann, Denis & Percy, 2020)」相較於過去社會較重視安穩與大同,注重自我意識與需求的當代更有許多的新興產業與職業。但在職場上除了技術的學習,「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相處」則是另一個重要的學問。Barrera-Osorio、Kugler和Silliman(2020)發現職業訓練雖可促進人們獲得就業的能力,短中期而言能延續個人12到17個月的就業效果。但參與社交技巧方案的學員在6至12個月之後,所得會與著重技術訓練的人一樣多。研究發現,「組織溝通」的技巧和能力有助於個體維繫自己的工作,且會願意與上級協商出更合宜的薪資。雖然技術能促進立即的職場成效,但社交技巧的培養更會帶來長期的就職效益。

隨著世代的變化,Jutengren、Jaldestad、Dellve與Eriksson(2020)提到,工作的本質在告訴我們:「我們是群體的存在。」工作既提供我們經濟上所需,同時也創造社會連結的機會,讓我們能得到成年所需要的獨立。工作本質上讓我們開始獨立自主,得到心理的幸福感與價值感,面對當代變動與快速變遷的時代,學習方式開始產生解構與重組,諸如網路上有著如Cousera、edX、Udacity等新興的線上學習平台,同時也提供大學同等學力的認可與學分認證學程。隨著COVID-19疫情後所帶來的種種變化,讓自己擁有更充分的準備,應是讓自己面對變動時,仍能有所因應的不二法門。

 

參考文獻:

  1. Bell, D. N., & Blanchflower, D. G. (2011). Young people and the Great Recession.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27(2), 241-267.
  2. E. Baillergeau &J. W. Duyvendak (2019). Dreamless futures: a micro-sociological framework for studying how aspirations develop and wither, Critical Studies in Education. 
  3. Mann, A., V. Denis and C. Percy (2020), "Career ready?: How schools can better prepare young people for working life in the era of COVID-19", OECD Education Working Papers, No. 241, OECD Publishing, Paris.
  4. Barrera-Osorio, F., Kugler, A. D., & Silliman, M. I. (2020). Hard and soft skills in vocational training: Experimental evidence from Colombia (No. w27548).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5. Jutengren, G., Jaldestad, E., Dellve, L., & Eriksson, A. (2020). The potential importance of social capital and job crafting for work engagement and job satisfaction among health-care employe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7(12), 4272.
作者:洪鵬翼/諮商心理師、台灣生涯發展與諮詢學會會員、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博士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