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業之路、各自發光 就業創造、生生不息


人生是一連串選擇的結果,關鍵在於選擇之後,是否能夠積極的奮鬥實現。六月是屬於社會新鮮人的,暑氣蒸騰之中,帶著些許迷茫,順流投身職涯,人生大河向前奔流,此時面前有兩個選項,一是就業、二是創業。

這道選擇題不難選,有86%的人會選擇就業,只有14%的人會選擇創業。當然,絕大多數的人,並非一畢業就創業,而是在人生境遇變動之中,有時自發性的、有時被動的,更有時是自然而然的成為一位創業者。

另一個巧合的數字是創業成功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納曼博士,在其著作快思慢想當中提到一個案例:根據全球創業統計數據,各國創業成功比率趨近,每一百位創業者當中,平均有86%會失敗,只有14%會成功,如果你想創業,你認為你是會失敗的86%?還是會成功的14%?

相對於86%的大概率,14%小得多,但當人們決心要創業之時,沒有人會為了失敗而去創業,而是為了可能的成功去創業,但是,統計告訴我們,創業成功其實是九死一生的機會,但幸運的是,雖然成功是小概率,但並沒有嚇退熱情的創業者,創業實務中,有許多創業者是經歷了二創丶三創,甚至八丶九創才成功的,也不乏其人。

其實單從創業統計數據去了解創業並不真實,因為大多數創業統計只呈現了創業者的早期活動,我們可以透過中小企業白皮書看到創業後段的成果。據2019中小企業白皮書統計,台灣2018年中小企業家數為146萬6,209家,占全體企業97.64%;中小企業就業人數達896萬5,000人,占全體就業人數78.41%。相對於1,143萬就業人口,中小企業創業者至少有146萬人次,若再加上近三成的群創(共同創業)比例,台灣平均每6位適齡工作人口中,就有1位是老闆或股東,這才是中小企業創業真實的景況。

因此在全球創業觀察(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才會將是否認識近兩年的創業者列入問卷統計,以瞭解各國的創業水溫,在這項統計中,台灣在四個分區50國中只略高於日本、希臘和南非(詳參圖一),與國家創業環境指數(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Context Index, NECI)台灣位列第7相比,台灣目前創業政策首重點燃各世代創業的熱情!

在全球創業觀察統計中,台灣在全球50國中只略高於日本、希臘和南非

圖一、全球創業觀察調查之成人創業者各國比率

資料來源:全球創業觀察2019/20年全球報告(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 2019/20Global Report)

 

不僅創業支持,還要播下創業種子

創業熱情促使人們迎向機遇,同時願意挑戰風險,著眼於此,全球創業觀察在2019年調查時,特別融入了新的選項,即人格特質對創業的影響,透過機會主義、積極進取、具創造力,和是否有長期職涯計畫,並據以採取行動,透過這四個角度來瞭解各國創業者的差異。

結果發現高所得的已開發國家,不但較少看見創業機會,而且就算看見創業機會,也會因為害怕失敗而不去對應,台灣也在其中。創業者受阻於機會太少,或是雖有機會卻害怕風險,這其中不僅是地區差異和人格特質的取向,更呈現整體社會氛圍是創業積極或消極的。

因此,帶動社會構想創業、看見機會的促進氛圍,散播創業種子更為重要,讓更多的人從想要創業,進一步付諸行動。

在政策面打造創業環境時,必須做得再領先一點,台灣不缺創業基地、孵化器和加速器,但卻十分欠缺「前育成」環境的打造,前育成以創業發表會、創業沙龍帶動參與討論,鼓勵創業協作,踫撞展開構想,從而發展更多主題式的創業者社群。

 

重視創業拉動就業的連鎖效應

台灣146萬中小企業平均僱用人數為6人,也就是說每一個創業能帶動六個就業,但創業所引發的連鎖效應遠不止於此。

新一代創業者創業的動機,儘管男女有別,但與過去謀生型創業不同,但與過去謀生型創業不同,為世界帶來改變、接受家庭傳統、獲得創業的高報酬,都是最直接最重要的目標。更直白的說,不同於就業者的羊性,創業者的確需要多一點狼性,而狼性是會傳染的。

社團法人台灣服務業發展協會新創事業座談發現,有在新創事業(創業未滿三年)工作經驗的夥伴,比在一般穩定期企業的工作者,未來投入創業的意願高出三成,同時就業的這家新創企業獲得的成就愈高,激勵夥伴創業的比例也就愈高,反之亦然,但無論結果好壞對從業者創業意願都有促進的效果,就好像預習之後,把握度也就更高。

另外,新一代的新創公司,更樂於接受未來也有創業計畫的同仁加入工作。這會帶來兩個正向的發展,一是同仁的熱情不亞於老闆,二是也會給計劃創業者帶來預習的效果。當然,接受有創業計畫的同仁進入團隊,必須做好人才未來會去創業的準備,以及預先規避競業的狀況,以免影響現有的創業計畫。

 

鼓勵分享失敗,讓失敗成為創業的養分

就像有光就有影子,創業有成功也有失敗。就連外界看來創業十分成功的日本優衣庫的老闆柳井正,都曾寫過一本書「一勝九敗」,書中闡述成功是由無數的失敗所累積出來的,所以與其承受失敗,不如享受失敗。

創業者必須認知,失敗其實是一種養分!透過絆倒自己的石頭,真正掌握在創業過程當中會遇見的問題,也能發現自己的短處,我們不能白白失敗,要從失敗當中汲取養分,以供再起之日。

美國矽谷許多創新型創業社群,鼓勵快速創業、快速失敗,然後再來一次,看似態度輕慢不嚴謹,實則創業本就九死一生,如果只是紙上談兵,白白浪費了寶貴時間,不如直接用市場來驗證創業計畫。

創業失敗的紅燈有三,三盞全亮,就該出場不必拖延:

一、產品和服務無人買單,就連免費都沒有顧客上門。

二、產品和服務使用後,沒有回頭客,或還是不願買單,也沒有創收的替代方案。

三、創業資金用磬。

各人力銀行歷年所做的創業意願調查,台灣上班族九成都曾經想過要創業,真正行動的人只有不到二成,從想到做,仍有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

人生是一連串選擇的結果。創業雖然不是人生多數的選擇,但少數的意志堅定執行,其豐收之時更勝多數。每一個選擇的時刻,都必須知道接下來的執行才是關鍵,而創業者也是公司裡唯一不能提離職的人。

創業之中組建團隊,驅動一群人有著相同的目標,感染創業的熱情,揮灑創新的模式,分享創造的喜悅,激動人心的時刻,就是憑藉腦海中的藍圖,一起向前奔跑,或者這也是許多人投身創業的動力吧!

 

延伸閱讀:全球創業觀察:2019/20年全球報告(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 2019/20Global Report)

作者:李培芬/社團法人台灣服務業發展協會總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