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造就業是推動新創的重要貢獻


許多推動創業的參與者,經常會面對家長或民意的挑戰:「為什麼要鼓勵創業!?如果創業失敗了,可能會因而一無所有...」確實,創業除了投入心力與資源外,還必須要面臨一定程度的風險,不過創業的過程及成果,卻有著相當大的潛在影響與效益,最值得關注的就是對就業所產生的助力!

 

推動創業可創造就業機會,促進生產力提升

創業,大致可區分成為兩類:需要型(Necessity-driven entrepreneurs)及機會型(Opportunity-driven entrepreneurs),前者主要是因為創業者無法在就業市場上找到合適工作而去創業,後者所指的則是創業者發現到可以發揮、可以貢獻、可以創造價值的機會而去創業。對應心理學家馬斯洛的人類需求層級,機會型創業可以說是人們尋求自我理想實現的表現。

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不但全球許多國家的經濟受到衝擊,讓許多年輕人及中產階級的生活受到影響,如何引導經濟恢復正常成長,同時創造更多的就業就成了各國核心政策問題。

長期推動創業的美國克夫曼基金會(Kauffman Foundation),在2009-10年間進行一系列研究,發現到企業的年齡才是真正影響到在美國的就業機會數量,而不是企業規模,特別是初創0-3年內的新創企業對美國經濟創造就業機會的貢獻相當大,如果排除新創所創造的就業機會,既有業者所淨創造就業數量可能為負。特別是在經濟蕭條期間,新創所創造的就業機會數量也同樣穩定。後來,英國致力於體制創新智庫機構NESTA (National Endowment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Arts)也有類似的研究發現。英國在新興領域的新創事業,包括一些持續高成長的新創事業,不但為英國創造了大多數的新就業機會,同時也透過新領域的發展,協助了英國的生產力提升與復甦。

也就是說,創業者的成功創業,不但是個人理想的自我實現,同時也有助於促進產業的持續創新與成長,創造就業機會,特別是在新興領域的新創,更有助於促進生產力提升,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在預期這些對國家整體層次的效益下,推動創業,特別是推動機會型創業,或者是推動新興領域的創業,就成了一種重要的政策議題與趨勢。

 

促進青年人的創業家精神是非常關鍵的議題

推動新創,除了在總體層次對創造就業有所幫助外,在個體層次其實也是一個培養創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非常好的過程。

對於任何一個機會型的新創來說,起心動念就在於發掘值得投入與貢獻的機會,這機會可能來自於周遭所出現的不一致狀況,例如今年以來新冠疫情的發生就帶來許多潛在機會,也可能是源於新知識新技術的突破,例如近年大數據及AI等通用技術的成熟,新創必須要能洞察、並掌握到具體機會的關鍵。接著,新創必須要能夠針對所掌握的機會,逐步地形塑出成為可以推展與實現的商業模式,有能力評估所建立的營運模式是否有機會獲利與自足,同時還必須要能夠展開執行的計畫流程。第三,必須要有能力籌備與盤點計畫執行時所需要的資源,同時要能夠具體展開。

一個新創在將營運計畫具體展開後,過程中創業者必然會遇到許多待解的問題,面對內部組織及外在環境所浮現各種可能的不確定。在一開始,最基本的問題就是新創團隊是否已經充分掌握技術,相對於競爭對手是否擁有與在市場上具有獨特性。再者,是否已經定義清楚想要提供的價值,是否已經有了初步的目標客戶,已經充分了解市場的發展潛力,確認具創造足夠報酬的潛力。接著,是否已成功驗證預定提供的解決方案,是否已經符合管制的基本要求,已確認可滿足目標顧客足以賺進第一桶金,進而能滿足更廣大的顧客?這許多的問題,應該都只是在0到1階段基本可能會遇到的問題,一旦成立公司,進入1到N的成長階段,則可能會面對更多元的問題,例如擴張所需的資金來源、技術與智財、股權安排、法務、下一桶金、國際市場連結...等管理新創企業所必須要處理的方方面面問題。

老實說,如果一位企業的主管或老闆,在招募員工時,遇到曾經經歷過完整這段創業歷程的人應該會有比較高的錄取機率!試想,如果底下有員工有能力找機會,展開成營運計畫,從公司內外整合資源,同時有能力整合推進,這應該是現代開明的企業主管或老闆所期待聘任的員工!聘任了這樣的員工,企業的營運也會自然的前進!

當然,想要培養出擁有以上這些創業家精神的人,未必真的要他真的創業,其實可以透過「創業家精神教育(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來培養人們的創業家精神。

在國際間,創業家精神教育的發展已經相當多年,同時也有相當多元的發展。例如: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立大學及荷蘭伊拉斯摩司大學,提供學生創業體驗的方式,讓學生能在接近實際創業的過程,體驗創業過程中所面臨的決策、實際執行及不確定性,這可稱為體驗式的創業家精神教育模式。又如歐盟Youth Start Entrepreneurial Challenges Project則是提供一套讓學生逐步挑戰的待解問題教材,透過學生挑戰問題的過程,讓學生建立起創業家精神,這可稱為挑戰式的創業家精神教育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荷蘭政府在2005年時在檢視青年就業問題時發現:想改善年輕人的就業問題,促進青年人的創業家精神是非常關鍵的管道,同時也認為創業家精神正是促進生產力成長及經濟創新動力的重要來源。荷蘭政府同時釐清推動創業家教育問題的癥結在於:教育體系缺乏推動創業家精神教育的認知,缺乏師資人才及缺乏相關教材。所以,後來透過跨部會的合作,在逐步協調與推動下,不但有策略地逐步化解三個癥結,同時也在各級校園建立了「創業家護照(Entrepreneurship Passport)」,紀錄學生在校期間所習得的創業家能力,以作為教育體制與實際事業營運過程之間的溝通橋樑。這些成績成了荷蘭在歐盟及全球競爭力不斷向前的主要助力之一!

在台灣,創業家精神教育其實也不是當前教育體制的重點,也不是正要實施的新課綱中的重點,當然也未曾類似像荷蘭政府一樣地發掘癥結,同時針對癥結具體提出解決方案,花了10餘年的時間推展創業家精神教育。在此種情境下,或許具體地推動創業,正是台灣「創業家精神教育」的主要方式。

作者:林欣吾/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三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