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創新時代的青年就業觀察


為青年創造充分的就業機會,是臺灣勞動政策重要目標。產業趨勢方面,資訊軟體與硬體製造都有全球實力,上市櫃公司整體更願意釋放徵才管道、薪資待遇也樂意適度提升,因此勞動市場是有大量的工作機會,加上政府的「職涯輔導」、「職業訓練」及「就業媒合」政策加持,然而青年的求職路卻仍然顛簸。

筆者長期投身公共參與,在參與高中與各大專院校的青年生涯探索、職涯規劃活動經驗顯示,要讓青年化被動為主動,自我覺察「知道」有求職資訊、還會「善用」社會資源,才會讓青年潛力得到適當發展。同一時間,企業端也是要同步換位思考,更能了解現今青年就業習慣樣貌。社會創新是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重要途徑之一,而其中第八項目標是促進持久、包容和永續經濟增長,促進充分的生產性就業和人人獲得適當工作。本文從社會創新(social innovation)觀點,提出四點觀察,綜合各家說法歸納以下解方:

 

一、校園職涯資源再推廣

社會創新的關鍵,就是嘗試用不同方法來解決社會問題。現今針對青年在15歲至29歲之間的高中、高職、五專、四技、二專等求學環境,各校已經有不同作為,提前讓學子在畢業進入社會求職之前,多認識自己的成長背景及人格特質,在師長引導及專業諮詢顧問進行適性測驗,優勢盤點,如何適應職場文化、如何累積相關專業經驗,向外連結的能力。

然而多數青年到畢業前,對於職涯探索、職涯發展中心的資源仍不清楚或是沒有使用過。就業準備多在應屆畢業前開始著手履歷自傳、或逛徵才博覽會。對於企業的認識,多為師長、親朋好友的說明才知道,說得出10間想進的企業的年輕人寥寥可數。因此,如何讓青年朋友習得已存在的資源利用,可以思考更有效的宣傳方式來提升青年求職力,例如:校園職涯大使。

 

二、大專院校科系跨域與中小企業合作

青年除了會用資源,更要有專業力。臺灣當前的產業因為智動化與自動化科技的導入,需要跨領域人才。換句話說,青年學子在單一科系所習得的技能,可能無法立即應用,更可能因所學與實際工作情境無法銜接有學用落差。因此企業端規劃提供實習機會、運用勞動力發展署的青年就業旗艦計畫都是很好的方式。然而多數中小企業因為人力、規模無法提供實習機會,卻仍須有即戰力的人才,這樣的痛點是需要解決的。因此如果校園裡的產學合作中心、跨科系的合作課程能擴及中小企業,將可協助青年準備好專業力、擴大青年擇職範圍,以免青年只認識大公司。

青年本人有專業力,不等於有求職力。企業界的前輩先進都是經驗豐富的校友,若能以個人、企業角度投入更多業界經驗在校友會或不同科系分享,模擬職場互動,練習跨領域團隊合作。這樣青年對產業動態、求職力的認知與行動會提升。

 

三、企業結合非營利組織、產業協會創造議題

承上點,提升青年求職力途徑是鼓勵青年從事公共參與。青年投入公共參與好處有兩點:第一是累積實作經驗,並學習連接資源。民間部門、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或產業協會提供的志願服務、實習或工讀機會等都是青年跨出同溫層,學習社會化的預備。第二,青年透過公共參與豐富履歷自傳,能磨練對議題或事件的分析。這樣結合職場倫理,青年處事、靈活度、思考層面會相對更有見地。

企業端可以透過與自身產業關注的議題,與民間部門、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或產業協會的活動做議題結合。這樣可以善盡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亦是開拓企業品牌行銷的通路。根據研究指出,企業品牌圈粉年輕世代,近七成取決於CSR。這也呼應青年求職時的確會優先投遞已認識企業的現況。

 

四、企業擴大通路,提升青年資訊接收

企業找不到人、青年找不到工作,根本原因是資訊不對稱。現今青年多用求職平台求職,如:網頁及智慧型手機APP(參見表一),現在可以思考佈局提倡更早使用。學習用不同關鍵字搜尋職缺,並養成定期線上更新履歷自傳的生活習慣,會對職業、企業、產業認識越多。這樣青年做求職計畫時更能有目標及方向。對於企業而言,徵才不僅是透過徵才平台,透過校園徵才博覽會、企業網站、社群網路、與學校相關科系老師、或透過公司人員自身推薦好青年,都是傳遞資訊的更多方法。

以筆者所在的桃園市為例,各工業區幾乎每月舉辦徵才活動,企業的反饋是傳統的徵才管道無法使青年知悉,企業像是對空氣徵才。因此,除了青年求職需要換位思考,企業端也應換位了解青年生活習慣、使用手機通路,用青年的話語宣傳企業、配合演講、企業參訪、座談會、研討會都是很好的做法。善用政府各項青年就業補助計畫,帶動整體社會創新的友善氛圍。

 

表一、青年獲得目前工作的方法

 

時間

私立就服機構提供之求職管道

從政府提供的求職管道

親友推薦

公司網站

自我推薦

社群網站

師長推薦

總計

合計

透過網站(或APP)

現場服務

合計

透過網站(或APP)

現場服務

參加政府考試

108年10月

43.2

40.9

3.2

8.8

5.0

3.1

1.3

29

11.8

6.5

9.8

4.9

100

107年10月

41.3

39.1

2.1

9.1

6.0

2.5

1.0

31.3

10.3

6.5

6.4

5.8

100

 (單位:%。資料來源:勞動部,108年15-29歲青年勞工就業狀況調查報告)

 

我們都曾是職場新鮮人,但時代的轉變、產業的轉型讓我們反思不能用傳統思維做未來的工作。為青年找到舞台、替企業找到人才,提升社會整體就業率與經濟發展。如何縮短資訊落差、共創多贏,是在每一個崗位你我共同的社會責任。

 

延伸閱讀:林淑慧(2021),畢業即失業?青年失業與就業

作者:李欣芸/桃園市政府青年諮詢委員、臺灣生涯發展與諮詢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