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位與永續技能重塑,已成為當前國際人才發展趨勢


國際企業紛紛投入員工數位技能重塑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預測,在自動化科技快速發展與疫情的催化下,2025年將有8,500萬個工作崗位消失,同時也有9,700萬個新崗位出現,人才技能的提升與重塑變得事不宜遲。根據LinkedIn在2021年調查指出,59%企業將員工技能升級與重塑視為人才發展首要任務(如圖一),許多大型企業投入數百萬、甚至數十億美元強化現有員工技能,例如美國金融業巨擘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投資3,500萬美元強化現有員工數位技能,包含演算法、機器學習等程式能力;科技業者亞馬遜投入12億美元給全球30億員工用於各種人才提升計畫;會計事務所PwC啟動一項為期四年的訓練計畫,協助員工運用數位工具優化工作流程,如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 RPA)、數據分析與人工智慧,同時建立數位企業文化,提升員工向心力。

根據LinkedIn在2021年的調查,59%企業將員工技能升級與重塑視為人才發展首要任務。

圖一、員工技能升級與重塑(Upskilling and reskilling)成為人資部門策略重心

(資料來源:LinkedIn)

 

十大軟實力排名大洗牌,首重環境韌性與適應能力

除各種數位工具與應用外,軟實力的提升逐漸被視為員工競爭力來源。LinkedIn一項針對全球業者的調查指出,目前有十大軟實力是人力資源部門須重視的,其重要性順序分別為「環境韌性與適應能力」、「科技應用力」、「遠端跨部門溝通能力」、「情緒智商」、「跨部門協作能力」、「組織變革能力」、「變革管理」、「抗壓性」、「時間管理」、「創新力」。值得一提的是,2019-2020年正值數位轉型爆發期,當時人資部門認為創造力是企業首重技能,但在歷經一連串國際政經變化與疫情打擊下,「環境韌性與適應能力」一躍成為員工最重要的技能,而創新力反而敬陪末座。這樣的結果並非認為創新能力失去重要性,而是許多受訪者因全球佈局關係,疫情使其供應鏈遭遇重大挑戰,「先止血,再出發」成為國際企業當前的發展策略。

2021年十大重要軟實力技能,其重要性依序為:環境韌性與適應能力、科技應用力、遠端跨部門溝通能力、情緒智商、跨部門協作能力、組織變革能力、變革管理、抗壓性、時間管理、創新力。

圖二、LinkedIn列舉2021年十大重要軟實力技能

(資料來源:Linkedin)

 

ESG不僅影響環境,也影響股價

自從聯合國在2015年宣布「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後,企業永續已逐漸形成標準,並成為企業未來共同語言。加上COP 26 (第26屆聯合國氣候大會)的宣言,促使企業在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一時間ESG (Environment環境、Social社會、Governance治理)已不是「何時做」,而是「如何做」的議題,企業同時面對氣候管理、勞工管理、供應鏈管理、公司治理等多面向問題,也紛紛在董事會層級之下設立永續管理委員會,將議題拉高至策略層級,或是成立永續辦公室,招募專責人員。

 

科技業與金融業對ESG人才需求最高

在這樣的狀況下,ESG人才自然炙手可熱,國際銀行UBS指出,在供不應求的狀況下,相關人才薪資漲幅最高可達40%。暴漲的需求成長讓永續課程成為企業培訓的重心,由於ESG範圍涵蓋甚廣,不同部門也必須將相關議題列入日常營運,堆高培訓需求。

以產業別來看,科技業與金融業對相關人才需求最高,原因在於科技業面臨綠色供應鏈的壓力時,必須在環境、勞工、公司治理等不同面向符合標準,並編纂ESG整合報告書,以供客戶查詢,例如:Apple、Tesla、Dell等大廠對合作供應商夥伴都有嚴格要求。而金融業則是遵守金管會於2018年發布的新版公司治理藍圖,並自2019年開始逐年要求不同規模的企業(資本額達新台幣一百億元以上的上市櫃公司)須設置公司治理人員,以符合法規需求。ESG人才多半必須專精三大框架(環境、社會、治理)中的一項,由於學校較無相關專業科系,企業目前採用的方式多半是從會計事務所、顧問公司、甚至同業挖角,不過長期來看,企業必須培養自己的ESG班底,才可能因應不同的議題挑戰,因此專業培訓機構與企業內訓成為公司培養內部人才的方式。

ESG架構涵蓋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及公司治理,相關人才需精通一個至多個面向以上專業。

圖三、ESG人才需精通一個至多個面向以上專業

(資料來源:Value Research)

 

ESG管理師崛起,產學研合作成為主流

ESG管理師工作上最困難之處,在於精通特定專業外,還必須廣泛與不同領域的利害關係人合作,不但要熟稔各國趨勢與法規變化、比較國際組織/同業/異業在ESG的作法,還必需擬定符合自家公司的策略,若公司為跨國企業,複雜度就更高了。有些ESG管理師需要處理各種氣候專案(例如ISO 14064、ISO 14067、CDP、ISO 50001等),甚至與投資人關係部門合作,提供相關資訊予外部股東。根據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指出,一個合格的管理師必須具備國際標準分析與策略因應、社會影響力評估、公司治理、碳管理、供應鏈管理等能力,由於範圍廣泛,因此多偏好金融、理工、環境工程出身的有經驗人士為主。

以淨零碳排來說,雖然決議在2050年達到零碳排目標,但各國進度不同,例如挪威預定在2030年要達到、冰島要在2040完成,反倒是製造業大國的美、中、日、韓卻沒有給出明確答覆。若企業在上述各國佈局,則同時需要設定多種情況假設。由於牽涉面向相當廣,因此企業難以單獨應對,即便是培訓機構也難以同時訓練如此多的議題,因此各方合作成為共識,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與各大專院校與企業、會計事務所合作,從學校開始培育ESG相關人才,同時也設計「TCSA台灣企業永續獎」評比,遴選出企業楷模。國家單位如經濟部、科技部等也開始著重此項議題與人才培訓,企業訓練機構需與人資部門合作,掌握這份商機,擴大聯盟範疇與合作夥伴數量。

 

參考資料:

  1. LindedIn, Workplace Learning Report 2022, The Transformation of L&D:Learning leads the way through the Great Reshuffle.
  2. Korn Ferry(2021), Talent shortage moves to a chronic problem in 2022.
  3. Skadden(2022), ESG: 2021 Trends and Expectations for 2022.
作者:蘇翰揚/資策會產業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