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疫」使力:淺談數位轉型與青年就業


打造成功的數位轉型,需要政府與企業共同努力。尤其自新冠疫情之後許多國家的消費模式及生活習慣都開始轉向線上新常態,因此像是人工智慧(AI)、5G、物聯網(IoT)、智慧聯網(AloT)、大數據等技術就加速進展。社群平台LinkedIn近期研究指出,後疫情時代有超過五分之一的雇主重視的技能及招募關鍵是:具備加速創新、數位化及轉型的開發型人才。然而疫情也讓青年感受到尋職的困境,彷彿遇到「就業冰河期」。因此,這兩個議題若能同步重視、藉「疫」使力,在數位轉型的過程中兼顧培育及招募青年人才,會打造多贏局面。整合數位化與永續轉型,更是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維護目前資源稀缺與科技發展的平衡。本文根據國內外現況,提出可能問題及方式:

 

一、國際數位轉型及人才培育並行

數位轉型與永續發展息息相關,牛津大學學者Frey and Osborne研究指出,未來20 年,光是美國近半數的工作會轉向自動化,數位轉型與勞動市場的衝擊問題會出現。各國在政策及人才培育上的積極作為都值得參考。例如新加坡面臨少子化及急需高科技人才,推動一系列政策,其中「國家人工智慧戰略(National AI Strategy)」除了協助新加坡在2030年之前針對關鍵產業及基礎建設轉型與升級,更重要的是在人才培育的部分,設計了不同年齡層的培訓課程,範圍擴及小學高年級生,也就是從小打造本土跨領域人才。歐盟2021-2027年的「數位歐洲計畫」,內容包含成立創新中心,促進歐洲行政機關、公共服務機構、企業的數位轉型,預計挹注7億歐元培訓數位技能,擴大培訓課程及在職訓練,資格包含在校生、畢業生,以提高就業力。從這些案例可看出未來人才的國際趨勢:跨領域溝通力、創造力、問題解決能力、甚至是語言能力。

 

二、臺灣數位轉型進程與青年就業機會

產業在數位轉型及提升生產投資,同時要培養數位人才。根據主計處的調查結果,我國2020年專業人才短缺數約4萬人,其中六成四、約2.5萬人是屬於STEM(資訊科技、科學、統計及工程等領域)相關職缺。培育青年數位人才是回應產業的需求,這也呼應瑞士洛桑管理學院2020亞洲數位競爭力排名,臺灣數位程度為亞太第4,但關鍵指標之一的數位專業知識(人才、教育訓練)項目排名18,顯示人才訓練有進步空間。目前政府的「數位青年轉型種子賦能計畫」(簡稱T大使計畫)、教育部鼓勵非資通訊系所開設數位科技微學程、依企業需求設立分科專業人才專班…等,都是符合企業需求、精準人才培育的策略。

回到青年求職,2021年6月畢業季提供新鮮人的職缺比4月疫情爆發少了14.3%,等於少了6萬職缺。青年是否有接收到未來求職需具備跨領域能力?又或者是還停留在過去單一科系畢業直接求職?履歷是否能精準的寫到企業徵才要點?打造職場競爭力,創造自我價值的觀念也要同步與青年學子的教育做結合。筆者在與大專院校、高中職學生職涯探索互動的過程中,除了協助青年找到興趣,更要試著讓青年了解職業世界的模樣,自主的跟上數位知識及技能,成為能協助企業數位轉型過程中的優秀人才。

企業找不到人、青年找不到工作,根本原因還是資訊不對稱。以筆者所在的桃園市為例,各工業區每月舉辦徵才活動,傳統的徵才管道及方式,總無法使青年知悉。因此,除了青年求職需要積極培育自身能力,企業端也應在數位化的進程中了解青年習慣,用青年的話語宣傳企業。並善用地方政府、經濟部、勞動部、教育部、甚至科技部等各項青年就業補助計畫,帶動企業數位轉型外更能聘得適合人才。

 

三、跨部會協力,善盡共同社會責任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十七項是建立實質夥伴關係。數位轉型需要視企業組織的規模、人力、預算來分階段進行,政府的支持很重要,成功關鍵也在人才。人才培育的同時,要建立青年「求職力」及打造自己成為跨領域人才的觀念,才能回應到解決國家整體青年就業率並替企業選合適跨領域人才的議題。總而言之是需要政府、企業、民間部門的人脈與資源,進行跨部門整合,加以將好的點子推廣出去,更能落實政府的「職涯輔導」、「職業訓練」及「就業媒合」,期盼持續擴散社會影響力,數位轉型更實際。

疫情的反思、產業的轉型讓我們理解,現在不能再用傳統思維做未來的工作。青年要打造更多就業力、企業也要趁勢轉型,帶動社會整體就業率與經濟發展。如何縮短資訊落差、共創多贏,是在每一個崗位你我共同的社會責任。

 

延伸閱讀:

  1. 林益樑,新加坡培育多元跨域數位人才之策略與重要措施概述,經濟部人才快訊,2020/12。
  2. 國家發展委員會,關鍵人才培育及延攬方案(110-113年),2021/5。
  3. 經理人,畢業就碰上「就業冰河期」怎麼辦?疫情下,給新鮮人的 2 個求職提醒,2021/6。 
作者:李欣芸/桃園市政府青年諮詢委員、臺灣生涯發展與諮詢學會會員